[实用新型]一种圆柱电池入壳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69533.X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598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昌虎柏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10/04;H01M50/531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李鹤 |
地址: | 4431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柱 电池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圆柱电池入壳机构,包括:电芯座,顶面开有配合电芯的两端开放的半圆形凹槽;绝缘片上料机构,设置于电芯座正上方,包括绝缘片储存槽和出料装置;壳体座,顶面开有配合壳体的凹槽,正对电芯座,远离电芯座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块;极耳折弯机构,包括定位片和上推装置,定位片底部边缘水平,定位片的一面紧贴电芯座朝向壳体座的端面上下运动,上推装置贴合定位片朝向壳体座的一侧上下运动;推入机构,包括推杆和推杆驱动装置,用于将电芯推入壳体。定位片微调了极耳折弯时电芯的方向,从而调整了极耳的折弯方向,而将手工操作改为机械操作也提高了定位及操作精度,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柱电池入壳机构。
背景技术
软包锂电池在使用时为了防止其表面破损通常需要将其封装在较硬的壳体中。通常这个步骤采用的是手工入壳,但是手工入壳不只效率低,还因为操作误差无法保证极耳折叠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手工入壳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柱电池入壳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圆柱电池入壳机构,包括:
电芯座,顶面开有配合电芯的两端开放的半圆形凹槽;
绝缘片上料机构,设置于电芯座正上方,包括绝缘片储存槽和出料装置;
壳体座,顶面开有配合壳体的凹槽,正对所述电芯座,远离电芯座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块;
极耳折弯机构,包括定位片和上推装置,所述定位片底部边缘水平,定位片的一面紧贴电芯座朝向壳体座的端面上下运动,所述上推装置贴合定位片朝向壳体座的一侧上下运动;
推入机构,包括推杆和推杆驱动装置,用于将电芯推入壳体。
使用时将电芯置于电芯座的凹槽中,并使其负极极耳位于下方,调节各机构的动作速度、顺序及位移距离,使随着定位片的下移和推入机构的推动动作使定位片与电芯之间距离小于绝缘片直径时,绝缘片上料机构将一片绝缘片置于电芯与定位片之间,而电芯、绝缘片和定位片相抵触时,推入机构停止动作,绝缘片继续下移至绝缘片底部边缘与电芯座凹槽底相平,这时电芯在定位片和极耳的作用下在电芯座中轻微转动使极耳处于正下方,这时上推装置向上移动,将极耳沿定位片底部边缘处向上折,而后定位片向上复位,上推装置向下复位,推入机构继续向前移动将电芯推入壳体中。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定位片微调了极耳折弯时电芯的方向,从而调整了极耳的折弯方向,而将手工操作改为机械操作也提高了定位及操作精度,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圆柱电池入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1、电芯座;2、壳体座;3、限位块;4、定位片;5、上推装置;6、辊轮;7、推杆;8、极耳让位孔;9、定位凸起;10、绝缘片储存槽;11、弹簧;12、顶紧块;13、挡片;14、出料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圆柱电池入壳机构,包括:
电芯座1,顶面开有配合电芯的两端开放的半圆形凹槽;
绝缘片上料机构,设置于电芯座1正上方,包括绝缘片储存槽10和出料装置;
壳体座2,顶面开有配合壳体的凹槽,正对所述电芯座1,远离电芯座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块3;
极耳折弯机构,包括定位片4和上推装置5,所述定位片4底部边缘水平,定位片4的一面紧贴电芯座1朝向壳体座2的端面上下运动,所述上推装置5贴合定位片4朝向壳体座2的一侧上下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昌虎柏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宜昌虎柏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695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弧调速直流电机
- 下一篇:带有扎纹钢带纵包辐照交联聚烯烃综合护套的光伏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