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挡皮组件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22783099.0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7300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赵良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2 | 分类号: | B60R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陈庆超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车辆 | ||
1.一种挡皮组件,用于连接在转向管柱护罩(1)和仪表板(2)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挡皮本体(3)、第一压条(4)和第二压条(5),所述第一压条(4)和第二压条(5)分别设置在所述挡皮本体(3)的两侧边,所述第一压条(4)上设置有第一卡扣(41)和第二卡扣(42),所述第一卡扣(41)的卡接方向与所述第二卡扣(42)的卡接方向不平行,以能够从不同方位与所述转向管柱护罩(1)卡接,所述第二压条(5)的一侧与所述挡皮本体(3)相连,另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三卡扣(51),所述第三卡扣(51)用于卡接所述仪表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皮本体(3)构造成适配所述转向管柱护罩(1)的C型结构,所述第一压条(4)设置在所述挡皮本体(3)的内侧且形成为适配所述转向管柱护罩(1)的C型结构,所述第一卡扣(41)和所述第二卡扣(42)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条(4)的内侧面,所述第一压条(4)具有主体段(43)和从所述主体段(43)的两侧延伸的弯折段(44),所述第一卡扣(41)设置在所述主体段(43)上,所述第二卡扣(42)设置在所述弯折段(4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挡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皮本体(3)具有第一限位槽(31),所述第一压条(4)嵌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槽(31)中,所述第一限位槽(31)上形成有避让所述第一压条(4)的避让口(311),以使得所述第一卡扣(41)和所述第二卡扣(42)伸出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并与所述转向管柱护罩(1)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皮本体(3)构造成适配所述转向管柱护罩(1)的C型结构,第二压条(5)设置在所述挡皮本体(3)外侧且形成为适配所述挡皮本体(3)的C型结构,所述第二压条(5)形成有板状本体(52),所述板状本体(52)的内缘与所述挡皮本体(3)连接,所述第三卡扣(51)设置在所述板状本体(52)朝向所述仪表板(2)的板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挡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本体(52)的内缘还形成有凸起(53),所述凸起(53)与所述第三卡扣(51)设置在所述板状本体(52)的同侧,所述挡皮本体(3)具有第二限位槽(32),所述凸起(53)嵌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槽(32)中。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挡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41)、第二卡扣(42)和第三卡扣(51)均包括两条平行布置的支臂(6),所述支臂(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条(4)或所述第二压条(5)卡接,所述支臂(6)的另一端形成为卡接端(61),所述卡接端(61)具有止挡面(611)和导向斜面(612),所述导向斜面(612)用于在卡接时引导所述支臂(6)穿过所述转向管柱护罩(1)或所述仪表板(2)上对应的卡接孔,所述止挡面(611)用于在卡接后与所述转向管柱护罩(1)或所述仪表板(2)限位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条(4)和/或所述第二压条(5)上设置有定位柱(45),所述定位柱(45)具有非圆截面,所述定位柱(4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压条(4)和/或所述第二压条(5)固定,另一端形成为横截面逐渐缩小的导向端(45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条(4)上还设置有圆柱销(46),所述圆柱销(46)的外表面用于涂覆粘接剂,以能够通过所述粘接剂与所述转向管柱护罩(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条(5)上还设置有限位结构(54),所述限位结构(54)形成为块状,且具有彼此背对的第一侧面(541)和第二侧面(542),所述第一侧面(541)与所述第二压条(5)卡接,所述限位结构(54)的所述第二侧面(542)上形成有多条限位筋(543),所述限位筋(543)平行布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转向管柱护罩(1)、仪表板(2)以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挡皮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78309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