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智能外呼系统的收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20659.5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280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邓努波;张丽娟;陈丽娟;张建华;黄嫄;向洪伟;郭强;程洁;张流畅;巫俊洁;邓燕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物资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08 | 分类号: | H04R1/08 |
代理公司: | 重庆晟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8 | 代理人: | 王海凤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智能 系统 收音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外呼系统的收音装置,包括支撑结构、伸展结构和话筒;支撑结构包括底座和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支撑杆;伸展结构包括第一伸展杆和第二伸展杆,支撑杆上端与第一伸展杆的左端转动连接,第一伸展杆的右端与第二伸展杆的左端转动连接,三者形成三连杆结构,第一伸展杆的左端设有用于驱动第一伸展杆的第一微型电机,第二伸展杆的左端设有用于驱动第二伸展杆的第二微型电机,话筒与第二伸展杆的右端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话筒由三连杆结构快速送至坐席人员嘴边,方便近距离准确接收语音指令,该三连杆结构可完全收回、结构紧凑、高度低,不会遮挡坐席人员的视线,接收完语音指令后快速收回,不会影响坐席人员的办公操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音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智能外呼系统的收音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物资公司减员增效的背景下,公司内专业人员紧缺与供应商数量不断增多的矛盾日益突出,难以满足现有大批量招投标及履约信息交互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日趋成熟,具备了在各领域应用实践的条件,依托工智能语音技术可以接管大部分人工话务工作,释放人力,提高效率。因此,大量电力物资公司纷纷开始了智能外呼系统的建设,智能外呼系统主要依赖于以下两种服务,智能检索系统语音识别服务(ASR):智能检索系统服务器与IVR服务器进行交互,对客户的输入的语音转写成文本,然后调用智能知识检索系统的核心引擎结合知识管理优化服务器上的信息和规则对转写的文本进行智能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后,将分析结果返回给IVR平台,完成智能客服“听”的功能和“思考”的功能;智能客服语音合成服务器(TTS):IVR服务器调用语音合成引擎,将知识库内容的文本合成成语音,然后IVR服务器把合成的语音播放给用户,通过语音交互的方式回答或解决用户的问题,完成智能客服“说”的功能。
智能外呼系统将语音识别技术与现有物资供应商通知业务相结合,供应商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可以便捷地实现中标信息的批量通知、资质业绩核实结果的反馈、合同结算单据催办等功能,从而简化人工外呼频率、减少坐席人员外呼工作量、提高信息通知效率。最大限度的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满意度,直接提高供应商服务满意度。
智能外呼系统需要通过麦克风来实现对坐席人员的语音指令进行识别,目前坐席人员使用的麦克风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会议麦克风,这种麦克风稳定可靠收音效果好,但设置在坐席人员与电脑之间,很容易遮挡坐席人员的视线,如果将麦克风放置在稍远的位置,又会导致收音效果变差,进而导致语音识别出错率增加;另一种是领夹话筒,这种话筒虽然小巧方便,但由于收音方向较广导致收音时容易受环境噪音影响,收音效果较差,且价格较高,会大大增加智能外呼系统的运作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适合智能外呼系统坐席人员的收音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智能外呼系统的收音装置,包括支撑结构、伸展结构和话筒。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底座和支撑杆。所述底座水平设置,所述支撑杆竖直设置在底座上方,支撑杆的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支撑杆的横截面为U型,且支撑杆的U型开口朝右。
所述伸展结构包括第一伸展杆和第二伸展杆。所述第一伸展杆位于支撑杆的右侧,第一伸展杆的轴线与支撑杆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第一伸展杆的左端位于支撑杆的U型区域内靠近上端的位置,第一伸展杆的前后两侧与支撑杆内壁之间均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沿前后方向设置,第一伸展杆与支撑杆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伸展杆内靠近左端的位置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有第一微型电机,所述第一微型电机沿前后方向设置,第一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与任一第一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伸展杆的上侧面具有U型槽,所述U型槽沿第一伸展杆的轴线方向设置,U型槽的右端延伸至第一伸展杆的右侧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物资分公司,未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物资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206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