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导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下渗的输导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48354.5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16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潘嘉凝;王彦杰;燕艳;于亮;田苗;朱家真;徐凤;赵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3/04;E02D31/02;E03F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曹廷廷 |
地址: | 2000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导 地下室 顶板 上方 区域 雨水 下渗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导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下渗的输导结构。所述输导结构包括输导通道,所述输导通道贯穿所述地下室顶板、地下室内部和地下室底板,所述输导通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雨水输导至所述地下室底板下方的土壤中的第一排水盲管和用于过滤雨水并延缓雨水流速的第一过滤层。通过第一排水盲管和第一过滤层,将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引入地下室底板下方的土壤中,提高了雨水渗透率,防止地下水位降低;雨水经过第一过滤层和第一排水盲管的过滤、延缓流速之后再流入地下室底板下方的土壤中,减少了雨水径流,缓解了市政排水管的压力;通过第一排水盲管和第二排水盲管组成的网格状输水结构,使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均匀下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输导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下渗的输导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雨洪管理是城市开发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为了集约开发用地,工程建设中,在满足必要的退界要求后,用地红线内通常满铺地下室。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地下室阻挡了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向地下室底板下方的土壤下渗,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目前主要通过地面引导的方式直接引入市政排水管道;或者用排水管贯穿地下室顶板、地下室内部和地下室底板,先将雨水输导至地下室底板下方的土壤,部分雨水被土壤吸收后,剩余的雨水最终流入市政排水管。
采用上述的排水方式,会使雨水径流较大,即雨水流入市政排水管的集中程度较大。当下大雨时,市政排水管在短时间内可能流入大量的雨水,导致地面的雨水不能及时排放而发生内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导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下渗的输导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的排水方式导致雨水渗透率较低或雨水径流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导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的雨水下渗的输导结构,所述输导结构包括输导通道,所述输导通道贯穿所述地下室顶板、地下室内部和地下室底板,所述输导通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雨水输导至所述地下室底板下方的土壤中的第一排水盲管和用于过滤雨水并延缓雨水流速的第一过滤层。
可选的,所述输导结构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输导结构均匀的分布在地下室所在的区域。
可选的,所述地下室顶板和所述地下室底板均与水平面平行,所述输导通道和所述第一排水盲管均与水平面垂直。
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盲管位于所述输导通道的中心位置;所述输导结构还包括多根第二排水盲管,所述多根第二排水盲管水平设置,所述多根第二排水盲管用于将多个所述第一排水盲管依次连通,所述多根第二排水盲管将所述地下室顶板上方区域分割成多个面积相等的矩形区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层由两种以上直径的卵石混合均匀后铺设而成。
可选的,所述地下室顶板的上方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防水层、保温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和多块塑料排水板,所述第二排水盲管设置在两块所述塑料排水板之间的间隙处,所述第二排水盲管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上;所述第二排水盲管的上方、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盲管和所述第一排水盲管连通位置的四周均设置有用于稳固所述第一排水盲管和所述第二排水盲管、过滤雨水并延缓雨水流速的第二过滤层;在所述输导通道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二过滤层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细石混凝土保护层的顶部,所述第二排水盲管的底部标高低于或等于所述塑料排水板的底部标高;在所述输导通道以内的区域,所述第二过滤层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层的顶部;所述第二过滤层由卵石铺设而成,所述第二过滤层中的卵石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过滤层中卵石的直径。
可选的,所述第二过滤层的顶部设置有第三过滤层,所述第三过滤层所用的卵石与所述第一过滤所用的卵石相同;所述第三过滤层位于地面绿化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483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人工搬运的橡塑打包结构
- 下一篇:钢吊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