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09764.6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8782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查云飞;侯乃仁;刘鑫烨;吴昊;权晓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33;H01M10/635;H01M10/6556;H01M10/6567;H01M10/6568;H01M10/6569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郭东亮;蔡学俊 |
地址: | 350118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动力电池 管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所述动力电池包括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包括液冷系统;所述液冷系统包括液泵、位于电池模块下方的贮有冷却液的储液箱、位于电池模块上方的喷雾口和电池模块内部的散热通道;所述储液箱的输出端处设有冷却液输出管道,储液箱输入端与散热通道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出管道经液泵与喷雾口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出管道与动力电池外壳接触的部分形成电池模块外壁处的隔温冷却层;所述喷雾口位于电池模块上部的散热通道始端,喷入散热通道的雾状冷却液附于散热通道表面以吸收电池模块的热量并向储液箱回流;本实用新型能以雾化的冷却液强化动力电池的内部散热,同时能以冷却液管网在动力电池外壳表面形成冷却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部分学者将喷雾技术应用到电池热管理中,喷雾技术是将液体雾化,这样使得冷却液与电池的接触面积变大,更容易使冷却液吸热蒸发,与单相强制对流相比,汽化涉及从液体到气体的相变过程,提供了比单相强制对流过程更高的传热性能,由于雾化过后的蒸发冷却是目前热管理系统中采用的一种新兴冷却技术,它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耗散高热流密度。
Saw L H等在2017年通过仿真得出,在冷却空气中加入速度为2 m/s、流量为0.37g/s的水雾时,足以使电池表面温度降至40 ℃以下;2018年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得出雾冷却的质量流量为5 g/s和3%的雾负荷分数足以确保电池模块的表面温度保持在40 ℃以下。在热失控领域,Liu T等在2019年用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有细水雾的热失控临界温度比无细水雾的热失控临界温度至少低20 ℃;在2020年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水雾具有良好的冷却能力,当耗水量为1.95⨯10-4 kg/W·h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失控在电池模块内的传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能以雾化的冷却液强化动力电池的内部散热,同时能以冷却液管网在动力电池外壳表面形成冷却层。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所述动力电池包括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包括液冷系统;所述液冷系统包括液泵、位于电池模块下方的贮有冷却液的储液箱、位于电池模块上方的喷雾口和电池模块内部的散热通道;所述储液箱的输出端处设有冷却液输出管道,储液箱输入端与散热通道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出管道经液泵与喷雾口相通;所述冷却液输出管道与动力电池外壳接触的部分形成电池模块外壁处的隔温冷却层;所述喷雾口位于电池模块上部的散热通道始端,喷入散热通道的雾状冷却液附于散热通道表面以吸收电池模块的热量并向储液箱回流。
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和与控制模块相连的电池电流监测模块、电池温度监测模块;所述电池电流监测模块对电池电流进行监测;所述电池温度监测模块对电池温度进行监测;所述控制模块根据电池电流、电池温度控制液泵工况,以控制喷雾口对散热通道的冷却液喷雾作业。
所述冷却液输出管道与动力电池外壳接触的部分,其管道的壁面为可与动力电池外壳紧贴以扩大散热面积的圆弧形。
所述冷却液输出通道的顶部位于电池模块上部且具有多个壁面,所述喷雾口分设于冷却液输出通道顶面或顶部的各侧壁面处,所述喷雾口使冷却液以微小液滴形态向散热通道喷射。
所述储液箱的输入端经电池模块下部的电池支撑板与散热通道相通;所述电池支撑板在散热通道末端处形成漏斗形汇流结构,在重力作用下经散热通道流出的冷却液在漏斗形汇流结构处汇流并回流至储液箱。
所述储液箱的底板为漏斗形结构;所述储液箱的输出端设于漏斗形结构的底板处且与过滤器相连。
所述冷却液为具备绝缘性的不导电液体;所述冷却液的成分包括硅油或变压器油。
所述储液箱处设有用于风冷、液冷或相变冷却的散热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工程学院,未经福建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097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用型双臂行走式皮带输送机
- 下一篇:一种紧凑型双内机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