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洗烟废水与渗沥液协同预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30850.5 | 申请日: | 202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9271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聂宜文;赵金;何文丽;王彦芳;田丽森;杨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F28F27/00;C02F3/28;C02F3/0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袁文婷;张娓娓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 渗沥液 协同 预热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洗烟废水与渗沥液协同预热装置,包括换热装置、蒸汽混合装置和控制装置;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在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连接有渗沥液管路,热媒入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洗烟废水管路连接,冷媒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蒸汽混合装置连接;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三管路与洗烟废水管路连接;在蒸汽混合装置的蒸汽出口处设置有蒸汽输送管路;在第二管路和蒸汽输送管路之间设置有支管路;控制装置包括温度检控装置、分别与温度检控装置信号联锁的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利用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目前现有技术中高温洗烟废水的热量得不到有效利用,反而需要大量循环水进行降温处理,造成能源浪费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洗烟废水与渗沥液协同预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标准日益提高,在垃圾焚烧厂建设时,在传统的干法、半干法及组合烟气处理工艺不能全面满足更高的排放标准时,采用烟气湿法脱酸工艺能够满足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要求,烟气湿法脱酸工艺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烟气净化的必然趋势和主流工艺。在袋式除尘器后、SCR脱氮系统前,设置湿法脱酸工艺进一步去除烟气中的酸性污染物,湿法脱酸工艺采用洗涤塔形式,烟气进入洗涤塔后经过与碱性溶液充分接触得到高效的脱酸效果。
洗涤塔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喷淋洗涤的过程,上部为减湿过程。在洗涤塔过程中喷淋洗涤液为烧碱(NaOH)溶液,在反应过程中烧碱与氯化氢、二氧化硫等进行反应生成盐,洗涤液在达到设定盐浓度之前循环使用,当洗涤液达到一定的盐浓度时,应排放出一部分洗涤液并补充新的烧碱溶液,此阶段排出的废水称为洗烟废水。废水的排放量主要依据洗涤液的含盐量指标作为参照,设计时通常取3%含盐量进行排放,也有将含盐量控制在5-6%时再进行排放。
洗烟废水的出口温度在75℃~80℃左右,而洗烟废水处理工艺要求废水温度降到35℃以下,所以需要预处理工序进行降温处理。目前的预处理工艺,都需要用循环水换热的方式对洗烟废水进行降温处理。洗烟废水作为高温废水,其热量得不到有效利用,反而需要大量循环水进行降温处理,造成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洗烟废水与渗沥液协同预热装置,以解决目前的在现有技术中洗烟废水作为高温废水,其热量得不到有效利用,反而需要大量循环水进行降温处理,造成能源浪费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洗烟废水与渗沥液协同预热装置,包括换热装置、蒸汽混合装置和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连接有渗沥液管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热媒入口通过第一管路与洗烟废水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蒸汽混合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洗烟废水管路连接;在所述蒸汽混合装置的蒸汽出口处设置有蒸汽输送管路;在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蒸汽输送管路之间设置有支管路;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的温度检控装置、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控装置信号联锁的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的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蒸汽混合装置的入口处的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的第三阀门和设置在所述支管路上的第四阀门。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第一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还包括洗烟废水调节池;所述洗烟废水调节池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热媒出口连接。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蒸汽混合装置包括蒸汽混合器;所述蒸汽混合器通过所述蒸汽输送管路与厌氧反应器连接。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温度检控装置包括温度检测仪表和与所述温度检测仪表连接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电性连接。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均为电磁阀门。
此外,优选的方案是,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308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脸识别地下车库车充电桩
- 下一篇:多面点焊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