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激光打码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31817.4 | 申请日: | 202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5407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毅峰;续振林;李相霖;江惠荣;陈妙芳;黄冬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6/362 | 分类号: | B23K26/362;B23K26/7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1 | 代理人: | 高会会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中国(福建)自由贸易***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激光打码机构,包括:龙门架、激光器、CCD振镜同轴组件及光源,激光器设置龙门架上,且激光器的激光头朝下,CCD振镜同轴组件设置在龙门架上且位于激光器的下方,CCD振镜同轴组件的顶部设有对应激光器的激光入口,光源设置在CCD振镜同轴组件的下方。本实用新型采用CCD振镜同轴模组,CCD振镜同轴模将CCD相机的光路和激光器的光路合并为一束同轴光路,因此,CCD相机视觉定位的范围与振镜扫描的范围相匹配,确保激光的调整定位准确,提升激光打码精度,有利于提高产品加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加工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激光打码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工艺喷墨打码的方式由于需要与产品接触、成本高、标记容易,对环境不友好等缺点逐渐被激光打码技术取代,激光打码技术具有的非接触式无损打标、对环境友好、加工精度高、标记具有持久性不会被轻易抹除、使用寿命长和加工效率快等优点逐步占领打码领域。
当下使用较为广泛的激光打码机都是通过将物体移动至激光打码部件来完成打码,即激光打码机较多使用在流水线中,在这过程中,时常会因为移动设备对物体的移动位置不够准确而导致激光打码部件的打码质量不高,降低了激光打码的精度,实有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激光打码精度高的激光打码机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激光打码机构,其包括:龙门架、激光器、CCD振镜同轴组件及光源,激光器设置龙门架上,且激光器的激光头朝下,CCD振镜同轴组件设置在龙门架上且位于激光器的下方,CCD振镜同轴组件的顶部设有对应激光器的激光入口,光源设置在CCD振镜同轴组件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激光器包括第一激光器及第二激光器,所述CCD振镜同轴组件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CCD振镜同轴组件及第二CCD振镜同轴组件,所述光源包括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第一激光器及第二激光器并排设置在龙门架上,第一CCD振镜同轴组件及第二CCD振镜同轴组件并排设置在龙门架上且位于第一激光器及第二激光器的下方,第一CCD振镜同轴组件的顶部设有对应第一激光器的第一激光入口,第二CCD振镜同轴组件的顶部设有对应第二激光器的第二激光入口,第一光源设置在第一CCD振镜同轴组件的下方,第二光源设置在第二CCD振镜同轴组件的下方。
进一步,所述CCD振镜同轴组件包括Z轴直线模组、模组安装架及CCD振镜同轴模组,Z轴直线模组安装在龙门架上,Z轴直线模组的两侧设置有Z轴直线导轨,模组安装架装设在Z轴直线模组上,CCD振镜同轴模组设置在模组安装架上,Z轴直线模组可带动模组安装架及CCD振镜同轴模组沿着Z轴直线导轨上下滑动,CCD振镜同轴模组包括振镜组及CCD相机,CCD振镜同轴模组将CCD相机的光路和激光器的光路合并为一束同轴光路,再经振镜组扫描输出。
进一步,所述CCD振镜同轴模组包括反射镜、CCD相机、合束镜、振镜组及场镜,反射镜、合束镜、振镜组及场镜依次依激光光路的传输路径设置,反射镜设置在激光入口的下方,合束镜设置在反射镜的输出端前方,振镜组包括X轴振镜及Y轴振镜,振镜组设置在合束镜的输出端前方,场镜设置在振镜组的输出端下方、位于振镜组背离激光入口的一侧底部,场镜凸伸至模组安装架下方,CCD相机设置在合束镜的另一输入端侧。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经激光光路进入CCD振镜同轴模组的激光入口,经反射镜反射进入合束镜,通过合束镜将其与CCD相机的光路合并成一束同轴光路后,经振镜组X、Y轴扫描后,再经场镜输出至打码平台上。CCD相机的光路和激光器的光路合并为一束同轴光路,因此,CCD相机视觉定位的范围与振镜扫描的范围相匹配,确保激光的调整定位准确,提升激光打码精度,有利于提高产品加工质量。
进一步,所述CCD振镜同轴模组还可包括有用以测量焦距的测距模组。
进一步,所述测距模组为激光测距模组或红外测距模组。
进一步,所述光源为环形光源或条形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318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