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42993.8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987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蒙;赵志伟;胡建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B71/08 | 分类号: | A63B71/08;A63B69/38 |
代理公司: | 西安合创非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8 | 代理人: | 惠银银 |
地址: | 01011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护 上肢 运动 损伤 网球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体育用品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包括臂筒,臂筒的上端外表面固定有一号束带,臂筒的底端外表面固定有二号束带,一号束带的外部四周设置有若干个提块,一号束带的外表面固定有若干个固定块,固定块的内部贯穿有转动柱,转动柱与提块相穿合,臂筒的外表面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若干个一号通孔,臂筒的外表面位于一号通孔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若干个二号通孔,在使用时,将臂筒套于手臂上,通过一号束带外部四周的若干个提块向上提动臂筒,从而调整臂筒的佩戴高度,通过一号束带外部四周的若干个提块便于臂筒佩戴高度的提动调整,结构简单,使用便捷,便于手臂防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体育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
背景技术
网球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它是一项优美而充满竞技性的体育运动,其特有的魅力已让世人所喜爱,网球和高尔夫球一起享有“贵族运动”之称网球进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但发展一直比较慢,直到中国网球一姐李娜的出现,使更多的中国观众开始喜爱上网球,2011年法网摘冠,更是让网球在中国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网球、学习网球,但似乎学习网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参与网球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不可避免,但应尽量预防与治疗,一旦出现伤病,就应及时进行处理,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及后续锻炼。
网球练习人员在练习网球过程中通常会佩戴网球护臂,通过网球护臂绷紧手臂肌肉,从而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手臂肌肉损伤,现有的网球护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将护臂套于手臂上,在佩戴之后还需向上继续提动护臂,对护臂当前佩戴高度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合适的佩戴位置,护臂上提不便,影响护臂的佩戴;同时,护臂在佩戴过程中,因运动过程中的手臂处于灵活摆动状态,护臂与手臂之间佩戴不牢,则会使得护臂脱离当前佩戴位置,需要多次上提调整,影响护臂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具有结构简单和使用便捷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包括臂筒,臂筒的上端外表面固定有一号束带,臂筒的底端外表面固定有二号束带,一号束带的外部四周设置有若干个提块,一号束带的外表面固定有若干个固定块,固定块的内部贯穿有转动柱,转动柱与提块相穿合,臂筒的外表面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若干个一号通孔,臂筒的外表面位于一号通孔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若干个二号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优选技术方案,提块的上下两端为弧形结构,提块的外表面固定有包层,包层的外表面中间位置处一体成型有若干个凸起,凸起为弧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优选技术方案,固定块为弧形结构且呈对称设置,转动柱的两端位于固定块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与转动柱相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优选技术方案,一号通孔为弧形结构且呈均等排列,一号通孔的内壁四周固定有一号胶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优选技术方案,二号通孔为弧形结构且呈均等排列,二号通孔的内壁四周固定有二号胶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护上肢运动损伤的网球护臂优选技术方案,一号束带和二号束带均为弹性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臂筒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号束带和二号束带,一号束带的外部四周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提块,在使用时,将臂筒套于手臂上,通过一号束带外部四周的若干个提块向上提动臂筒,从而调整臂筒的佩戴高度,通过一号束带外部四周的若干个提块便于臂筒佩戴高度的提动调整,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同时,在使用时,通过臂筒上端的一号束带使得臂筒上部不易脱动,通过臂筒底端的二号束带使得臂筒底部不易脱动,通过一号束带和二号束带使得臂筒与手臂之间佩戴更为牢固,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医科大学,未经内蒙古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429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智能积木的可编程学习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于使用的计算机机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