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抗浮锚杆张拉端用锚固装置及抗浮锚杆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49732.9 | 申请日: | 202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60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谭光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E02D5/74 |
代理公司: | 长沙智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罗红枚 |
地址: | 410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浮锚杆张拉端用 锚固 装置 抗浮锚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浮锚杆张拉端用锚固装置及抗浮锚杆,锚固装置用于布设于用于构筑地下室底板的底板区域内,以用于对张拉后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力进行保持,锚固装置包括用于供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穿设的预应力传递装置、及用于对张拉后的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进行锚紧固定的锚固夹具。预应力传递装置的下端用于与锚杆杆体的顶端相连,预应力传递装置的上端沿预应力钢绞线的待张拉方向延伸,且预应力传递装置上设有供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穿设的穿设通道。锚固夹具用于夹紧张拉后的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后顶抵预应力传递装置的上端,以配合预应力传递装置作用对张拉后的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力进行保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浮锚杆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抗浮锚杆张拉端用锚固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锚固装置的抗浮锚杆。
背景技术
通常,预应力钢绞线抗浮锚杆的张拉端,需要设置钢绞线混凝土梁或型钢梁,然后在梁的外侧对预应力钢绞线进行张拉。但是,对于地下室的抗浮锚杆,没有条件设置钢绞线混凝土梁或型钢梁;同时,由于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段设置在地下室底板区域内,因此,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不能设置在抗浮锚杆的锚杆杆体的顶端,否则底板内的预应力钢绞线没有施加预应力,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一般而言,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是不考虑在锚杆杆体顶端直接张拉,普通锚杆也不能承受这个张拉力,且由于锚杆的预应力钢绞线是需要锚固在底板内的,而底板内这一部分也需要张拉,如果在锚杆杆体顶端张拉,底板内的钢绞线是没有张拉的,并且,即使张拉到了,由于底板没有施工,这个拉力也没有附着物。
现有常规做法为:先等地下室底板施工完,再张拉预应力钢绞线。由于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时,钢绞线会伸长,因此要和底板之间有孔隙,等张拉完成后,再把这个孔隙灌浆,不仅增加一道灌浆的工序,且灌浆难以灌密实,存在极大的漏水隐患;同时,由于张拉端高于地下室底板,会在地下室底板上露出来,不仅影响美观,且给地下室的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浮锚杆张拉端用锚固装置及抗浮锚杆,以解决预应力钢绞线现有的锚固方式存在的底板施工操作繁琐、存在极大的渗漏风险、及美观度差、地下室使用时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抗浮锚杆张拉端用锚固装置,抗浮锚杆包括锚杆杆体、及沿锚杆杆体的长度方向布设于锚杆杆体内的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由锚杆杆体的顶端伸出锚杆杆体;锚固装置用于布设于构筑地下室底板的底板区域内,以用于对张拉后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力进行保持,锚固装置包括用于供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穿设的预应力传递装置、及用于对张拉后的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进行锚紧固定的锚固夹具;预应力传递装置的下端用于与锚杆杆体的顶端相连,预应力传递装置的上端沿预应力钢绞线的待张拉方向延伸,且预应力传递装置上设有供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穿设的穿设通道;锚固夹具用于夹紧张拉后的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后顶抵预应力传递装置的上端,以配合预应力传递装置作用对张拉后的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力进行保持。
进一步地,预应力传递装置呈空心筒状,且沿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方向延伸;预应力传递装置的底端用于与锚杆杆体的顶端固定,锚固夹具布设于预应力传递装置的顶端;穿设通道沿预应力传递装置的轴向贯穿预应力传递装置。
进一步地,预应力传递装置包括空心筒状的传力筒、及连接于传力筒两端的下连接板和上承力板;下连接板用于与锚杆杆体的顶端固定,且下连接板上开设有供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穿入的第一通孔;上承力板上开设有供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端穿出的第二通孔,且第一通孔、传力筒的内通道、及第二通孔连接形成沿预应力钢绞线的轴向延伸的穿设通道。
进一步地,传力筒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通道连通的充浆孔;充浆孔用于供构筑地下室底板时混凝土拌合物充入,使锚固装置与浇筑出的地下室底板固结为整体,进而增强地下室底板的抗拉拔性能。
进一步地,充浆孔由传力筒的外侧壁向内锉孔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497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