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的极耳保护支撑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69615.9 | 申请日: | 202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60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杨震;何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28 | 分类号: | H01M50/528;H01M50/572 |
代理公司: | 成都帝鹏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5 | 代理人: | 黎照西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保护 支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的极耳保护支撑件,包括平面保护片、倒角限位片一、倒角限位片二、倒角连接片一和倒角连接片二,在平面保护片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倒角限位片一和倒角限位片二,在倒角限位片一上向内侧设置倒角连接片一,在倒角限位片二上向内侧设置有倒角连接片二。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焊印处金属屑掉落对电池造成损害;防止连接焊印且靠近极柱的这一部分极耳垂直向下刺进卷芯,有效保护了卷芯的安全;在保护极耳的同时还起到限位极耳的作用,使两卷芯的极耳状态一致,而且操作简单,在保护电池结构、性能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可避免极耳在弯折时应力集中导致极耳受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的极耳保护支撑件。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由于需要容量较大,通常将对个单体电芯来共同组成电池模组,而在电池模组中单个电芯太厚,使得极耳容易产生错位,无法有效控制极耳位置,提高了生产工艺的难度系数。对此目前有多卷芯并联结构的电池,但是这种结构的电池需要极耳与连接片或极柱等进行焊接后再折叠极耳90°以实现多个卷芯的极耳包夹芯体贴合。
现有的多卷芯动力电池都是针对极耳焊接牢固,导电性强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但忽略了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焊印处会有金属屑掉落刺穿隔膜造成电池短路;二是极耳焊接后,连接焊印且靠近极柱的这一部分极耳会垂直向下,容易倒插刺进卷芯内部,对卷芯造成大的损害;三是为了使卷芯贴合需要对两个卷芯的极耳进行弯折,由于两个卷芯极耳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弯折时两个卷芯极耳没有限制,导致两个卷芯极耳受到的作用力不均匀而弯折后两卷芯极耳上受力分布和大小不一致,导致两个卷芯的极耳导电性不一致,造成两个卷芯电性能不一致,对电池总体的容量,寿命等造成不利影响;四是由于卷绕极片层数较多相对应的也就具有多层极耳,在弯折过程中,由于两个卷芯极耳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对其中单个卷芯的多层极耳有影响。极耳弯折时这些多层的极耳在弯折时受力不均匀可能会存在褶皱、空隙等,造成连接不紧密、局部厚度增大、内阻增高和导电性能下降等诸多不利现象,出现局部发热而导致电池性能下降,从而造成电池在使用循环过程中性能越来越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方法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锂电池的极耳保护支撑件,能够防止焊印处金属屑掉落对电池造成损害;可以防止连接焊印且靠近极柱的这一部分极耳垂直向下刺进卷芯,有效保护了卷芯的安全;在保护极耳的同时还起到限位极耳的作用,使两卷芯的极耳状态一致,而且操作简单,在保护电池结构、性能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可避免极耳在弯折时应力集中导致极耳受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电池的极耳保护支撑件,包括平面保护片、倒角限位片一、倒角限位片二、倒角连接片一和倒角连接片二,在所述平面保护片的两侧边上分别设置倒角限位片一和倒角限位片二,在所述倒角限位片一上向内侧设置倒角连接片一,在所述倒角限位片二上向内侧设置有倒角连接片二。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平面保护片上设置有贯穿平面保护片的通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通孔包括注液定位孔和防爆阀孔,所述防爆阀孔位于平面保护片中部,所述注液定位孔位于防爆阀孔旁边。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平面保护片上设置有两个注液定位孔,在所述防爆阀孔位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注液定位孔。中间为防爆阀孔,两边的孔为注液定位孔,设计两个孔的好处在于通过任何一个孔都可以进行注液,不用区分正反方向,使用方便。
进一步的是,所述平面保护片包括基板、粘胶层和油纸层,在所述基板下表面设置有粘胶层,在所述粘胶层上贴敷有油纸层。平面保护片上有胶和贴纸,使用时去掉贴纸,将该片根据注液孔、防爆阀等位置直接贴于两卷芯极耳焊印处,由于有倒角限位片的限位作用,可以直接将两卷芯极耳快速弯折致使两卷芯芯体完全贴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是,所述平面保护片和倒角限位片一相互垂直连接,所述平面保护片和倒角限位片二相互垂直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6961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