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伏焊带的新型加热淬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2996825.7 | 申请日: | 2020-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778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晶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573 | 分类号: | C21D9/573;C21D9/60;C21D1/63;C22F1/02;C22F1/08;C21D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伏焊带 新型 加热 淬火 系统 | ||
光伏焊带的新型加热淬火系统,属于淬火系统技术领域,包括电源、导轮A、导轮B、耐高温玻璃管、导轮C、导轮D和淬火槽;淬火槽内有淬火液,导轮C设置在淬火液的液面下方;耐高温玻璃管垂直设置在淬火液的液面上方、导轮C左侧上方,耐高温玻璃管下端一侧设置有氮气输入口;导轮B设置在耐高温玻璃管上方,导轮A设置在导轮B左上方,导轮D设置在导轮C右侧上方;还包括高频加热装置、变频器、PLC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高频加热装置包括高频加热系统和电磁加热线圈,电磁加热线圈套设在耐高温玻璃管外侧,耐高温玻璃管处在电磁加热线圈和光伏焊带的中间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光伏焊带不带电、光伏焊带不会被氧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光伏焊带的加热淬火系统,特别涉及光伏焊带的新型加热淬火系统,属于淬火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光伏焊带又称镀锡铜带,是光伏组件焊接过程中的重要原材料。光伏焊带质量的好坏对光伏组件电流的收集效率影响很大,光伏焊带在生产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加热淬火,使焊带韧性增加。目前,光伏焊带生产中,焊带是经过直流电流通过焊带本身发热来实现的;这样,焊带从放线机到收线机都有带电现象,生产存在弊端是整条焊带带电对机台绝缘性要求高,并威胁到人员安全。且直流电极间焊带易氧化,因有部分焊带在裸露在空气中加热,焊带中铜氧化成氧化铜颜色发黑。
由于2015年以来光伏行业有了空前的发展,原生产光伏焊带淬火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生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光伏焊带带电、易氧化发黑的缺陷,提供了光伏焊带的新型加热淬火系统,可以达到光伏焊带不带电、光伏焊带不会被氧化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光伏焊带的新型加热淬火系统,包括电源、导轮A、导轮B、耐高温玻璃管、导轮C、导轮D和淬火槽;所述电源包括电源开关,所述淬火槽内有淬火液,所述导轮C设置在淬火液的液面下方;所述耐高温玻璃管垂直设置在淬火液的液面上方、导轮C左侧上方,耐高温玻璃管下端一侧设置有氮气输入口;所述导轮B设置在耐高温玻璃管上方,所述导轮A设置在导轮B左上方,所述导轮D设置在导轮C右侧上方;光伏焊带从导轮A、导轮B进入耐高温玻璃管,从耐高温玻璃管中心穿过,又经导轮C、导轮D向右侧引出;
还包括高频加热装置、变频器、PLC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高频加热装置包括高频加热系统和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电磁加热线圈套设在耐高温玻璃管外侧,耐高温玻璃管处在电磁加热线圈和光伏焊带的中间位置、起到绝缘作用,加热过程中电磁加热线圈不与焊带接触,达到光伏焊带不带电的目的;
所述高频加热系统设置在电磁加热线圈一侧;所述变频器和PLC控制器设置在高频加热系统一侧,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耐高温玻璃管内一侧;
电源、变频器、高频加热系统和电磁加热线圈依次电连接,所述PLC控制器一端与电源电连接,另一端与变频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与PLC控制器电连接。
在光伏焊带淬火过程中,温度传感器不断把耐高温玻璃管内的实际温度传输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息、不断调整变频器的工作频率,保证高温玻璃管内的加热温度与光伏焊带的淬火温度相适应。
所述淬火液为纯水。
所述导轮A的直径为135mm,导轮B的直径为85mm,导轮C的直径和导轮D的直径为135mm。
电磁加热线圈的设计工作温度为600-800度。
所述变频器的产品型号为正玄EM3030B和PLC控制器的产品型号为台达DVP~64EH。
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的材料为铜,电磁加热线圈的线径为63mm。
系统输入直流电压范围为12-48V,功率192-960W。
系统输入直流电压范围为24V,功率500-800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晶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晶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968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