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下塑胶、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06373.X | 申请日: | 202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89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宫士鼎;何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5 | 分类号: | H01M50/15;H01M50/188;H01M50/566;H01M50/325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泰六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86 | 代理人: | 张立刚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胶 电池 顶盖 动力电池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塑胶、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其中下塑胶呈平板状结构,所述下塑胶的上侧面四周设有若干定位柱,所述下塑胶一端设有下塑胶正极通孔,所述下塑胶另一端设有向上突出的下塑胶负极凸起,所述下塑胶负极凸起上设有下塑胶负极通孔,所述下塑胶的上侧面设有下塑胶防爆阀凹槽,所述下塑胶防爆阀凹槽上设有防爆通孔,所述下塑胶上还设有注液通孔。该下塑胶采用薄板状结构,缩减了下塑胶向电池壳体内的凸起区域,大大减轻了下塑胶重量,有利于增加电芯能量密度,同时也减少了下塑胶成本,以及改善下塑胶形变带来的密封圈松动所导致的漏气或漏液情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塑胶、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一般包括电芯、用于容纳电芯的金属壳体和电池顶盖,电芯顶部设有正极耳和负极耳,电池顶盖上设有正极柱、负极柱、注液孔和防爆阀。装配时,先将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与正极柱和负极柱焊接连接,然后将电芯置于壳体内,并将电池顶盖与壳体焊接密封,组装成半成品电池,再经过注液、化成和容量等一系列工序即得到动力电池。
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主要采用注塑或铆接顶盖结构,当使用这种结构时,下塑胶的结构一般如图1所示,正负极柱需要在极柱下端部对下塑胶进行压装,下塑胶在极柱安装部位需要凸起,配合的盖板区域进行凹槽设计,减少内部空间的占用。由于下塑胶一般采用PP注塑结构,由于PP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弹性,当极柱下端面与下塑胶进行装配时,一般采用零间隙配合,在动力电池使用过程中,下塑胶会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则会对极柱下端部产生相应的影响,同时极柱下端部也压着密封圈,当下塑胶受热膨胀,减少密封圈的压缩量,导致密封圈压缩量不够,可能存在电芯漏气,漏液的情况。下塑胶防爆阀区域一般采用凸起避空处理,占用电芯内部空间,影响电芯能量密度;同时下塑胶一般使用较厚的厚度,材料成本增加,且下塑胶较厚的话,也会占用电芯内部空间,影响电芯能量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下塑胶所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下塑胶、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该下塑胶采用平板薄基底形式,缩减了下塑胶向电池壳体内的凸起区域,大大减轻了下塑胶的重量,有利于增加电芯能量密度,同时也减少了下塑胶的成本,以及改善下塑胶形变带来的密封圈松动所导致的漏气或漏液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下塑胶,所述下塑胶呈平板状结构,所述下塑胶的上侧面四周设有若干定位柱,所述下塑胶一端设有下塑胶正极通孔,所述下塑胶另一端设有向上突出的下塑胶负极凸起,所述下塑胶负极凸起上设有下塑胶负极通孔,所述下塑胶的上侧面设有下塑胶防爆阀凹槽,所述下塑胶防爆阀凹槽上设有防爆通孔,所述下塑胶上还设有注液通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塑胶上设置若干定位柱,在顶盖装配时定位柱与盖板上对应的定位孔采用超声焊接使定位柱融化,使下塑胶与盖板贴合更紧更牢固,下塑胶正极通孔用于与盖板下侧正极凸起配合,下塑胶负极凸起用于与盖板下侧凹槽配合,下塑胶负极通孔用于避空负极柱密封圈,一方面可以使之结合更紧密,另一方面在下塑胶受到环境变化热胀冷缩时,可以有效的减少形变带来的贴合松弛,避免密封圈松动而导致的漏气或漏液,而下塑胶的上侧面设设置下塑胶防爆阀凹槽,下塑胶采用平板状结构、两边去除铆接厚壁以及下塑胶防爆阀凹槽设计,都可以节省电芯内部占比空间,提高电芯能量密度,也减少了下塑胶的重量及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下塑胶的下侧面设有下塑胶负极凹槽,所述下塑胶负极凹槽与下塑胶负极凸起位置相对应。通过设置下塑胶负极凹槽,在装配时负极铆钉可以压入下塑胶负极凹槽中,可以减少负极铆钉下端占用电池内部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下塑胶的下侧面设有若干挡片,所有的挡片均匀间隔分布在注液通孔周缘。如此,在注液时挡片可以对电解液进行防护及引流,从而避免电解液四处飞溅范围过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063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鼓刹电机用的导磁圈组件
- 下一篇:一种静音防滑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