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湍流导管平板模型快速安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50790.4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801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何大龙;焦方坤;高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G01N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八月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3 | 代理人: | 张夏 |
地址: | 10007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湍流 导管 平板 模型 快速 安装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湍流导管平板模型快速安装装置,包括:矩形湍流导管、试验模型、隔热压板、固定组件、垂直压紧机构和水平压紧机构;所述试验模型放置在所述矩形湍流导管内;所述隔热压板一端与所述垂直压紧机构连接,另一端抵住所述实验模型;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矩形湍流导管上;所述垂直压紧机构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矩形湍流导管连接;所述水平压紧机构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矩形湍流导管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解决了现有湍流导管平板模型安装方法针对不同厚度模型安装时需要加装不同高度调节板等装置,以及模型锁紧需要多个螺栓固定而导致的安装过程复杂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大大提升了试验效率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面防热考核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湍流导管平板模型快速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高性能远程导弹在高马赫数飞行过程中弹头大面积区处于超声速湍流流态下,导弹头部的防热层上烧蚀掉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在湍流区中损失掉的。由于超声速湍流的烧蚀和层流烧蚀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湍流附面层中,由于其较饱满附面层剖面和贴近物面的湍流运动,汽化成份或引射、喷射材料远不如层流时有效。在地面防热考核试验中常采用超声速矩形湍流平板烧蚀试验技术对局部区域的烧蚀防热进行研究。试验前将平板模型装入矩形湍流导管内,使其成为导管的一个侧壁,为保证模型和导管之间的气密性,常使用高温腻子等对缝隙部位进行修补。
传统的模型安装方法是先将模型放入导管内,高温腻子涂抹在导管和模型接触的部位,将隔热板压在模型上,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高度调节板置于隔热板上面,最后压上压板,利用四个螺母对模型在垂直方向进行锁紧固定。同时,为保证在模型在水平方向与导管接触部位的气密性,在气流出口平面上加装L型挡板,并利用两个螺母进行锁紧。整个模型安装和拆卸过程需要对多个组件和螺母进行逐一操作,安装效率低下,严重影响试验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湍流导管平板模型安装过程操作复杂、耗时长以及效率低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安装平板模型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用于湍流导管平板模型快速安装装置,包括:矩形湍流导管、试验模型、隔热压板、固定组件、垂直压紧机构和水平压紧机构;所述试验模型放置在所述矩形湍流导管内;所述隔热压板一端与所述垂直压紧机构连接,另一端抵住所述试验模型;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矩形湍流导管上;所述垂直压紧机构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矩形湍流导管连接;所述水平压紧机构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矩形湍流导管连接。
进一步,所述垂直压紧机构包括:把手、辅助支架和锁紧型底座;所述把手的螺杆穿过所述辅助支架的螺纹孔后与设置在所述隔热压板上的所述锁紧型底座通过螺钉连接;所述辅助支架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矩形湍流导管连接。
进一步,所述把手呈T型,T型把手螺杆的高度大于所述矩形湍流导管中所述试验模型安装平面至所述辅助支架上端面间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固定块和所述第二固定块分别设置在所述矩形湍流导管的两侧;所述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块上;所述辅助支架的一端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块上;所述辅助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块内部开设一字型通孔,所述第二固定块中心设置有圆形通孔。
进一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钩和挂耳;所述固定钩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块上,所述挂耳的一端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在所述辅助支架上,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钩连接。
进一步,所述水平压紧机构包括:挡板和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穿过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挡板通过所述锁紧组件固定在所述矩形湍流导管一侧,用于固定所述试验模型的侧端面。
进一步,所述锁紧组件包括:丝杆和蝶型锁紧螺母;所述丝杆的一端通过螺纹与所述蝶型锁紧螺母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母与所述挡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507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