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隔振装置的安全保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59541.1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48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谭海涛;李强;杨雪松;袁文策;王帅;殷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H21/30 | 分类号: | B63H2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廖辉;仇蕾安 |
地址: | 430064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装置 安全 保护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船舶隔振装置的安全保护系统,所述安全保护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以及与中央控制器相连的X向保护子系统、Y向保护子系统和Z向保护子系统;所述X向保护子系统、Y向保护子系统和Z向保护子系统分别安装在船体结构的隔舱壁上,且分别与船舶隔振装置的X向、Y向和Z向对应;所述X向保护子系统能够对船舶隔振装置的X向倾斜位移量进行限位或锁紧保护,Y向保护子系统能够对船舶隔振装置的Y向倾斜位移量进行限位或锁紧保护,Z向保护子系统能够对船舶隔振装置的Z向倾斜位移量进行限位和锁紧保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机械设备减振隔振及安全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隔振装置的安全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为控制船舶振动噪声,船舶动力系统设备等目前基本采用浮筏隔振装置等进行隔振。为实现良好的隔振效果,浮筏隔振装置下层多选用低频隔振器。目前的一个趋势是浮筏隔振装置下层减振器的频率设计越来越低,浮筏隔振装置的摇摆稳定性和冲击稳定性仅依靠隔振器自身已难以保证,通常浮筏隔振装置会附带设计限位系统,作为浮筏隔振装置的安全保护措施,用于保证浮筏隔振装置在摇摆和冲击载荷等外附加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目前采用的浮筏隔振装置限位系统一般为被动式限位器,其限位器的限位间隙一般是固定的,即使部分限位器限位间隙可调,但也仅能在船台安装阶段进行限位器限位间隙的初始调整,后期无法再进行调整或调整很困难。因此,传统被动式限位系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浮筏隔振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潜器上,且目前潜器的设计潜深不断加大,大潜深会带来潜器船体较大的变形,而浮筏隔振装置用限位系统基本都安装在船体上,潜深带来的船体变形会改变限位系统中限位器的限位间隙,且限位系统一般由多个限位器组成,各个限位器安装位置的船体变形差异较大,由潜深导致的船体变形带来的限位系统各限位器限位间隙的变化也是各处均不一样,各限位器限位间隙不均会导致限位系统失效,同时,限位间隙减小至零时,会产生声短路,进而会导致浮筏隔振装置失效;二是在船舶水面航行时,高海况情况下,船体会周期性的摇摆,从而带动浮筏隔振装置及其上的动力设备也周期性摇摆,且船体和浮筏隔振装置及其上的动力设备的摇摆不同步,会影响浮筏隔振装置上动力设备运行安全性,尤其是具有轴对中要求的动力设备,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因此,针对浮筏隔振装置限位系统以上缺陷,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自适应船体变形的浮筏隔振装置安全保护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舶隔振装置的安全保护系统,能够自适应船体变形,并能够对浮筏隔振装置进行限位或锁紧,保证船舶用隔振装置在船舶设计潜深范围内及水面高海况下均符合安全性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船舶隔振装置的安全保护系统,所述安全保护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以及与中央控制器相连的X向保护子系统、Y向保护子系统和Z向保护子系统;所述X向保护子系统、Y向保护子系统和Z向保护子系统分别安装在船体结构的隔舱壁上,且分别与船舶隔振装置的X向、Y向和Z向对应;所述X向保护子系统能够对船舶隔振装置的X向倾斜位移量进行限位或锁紧保护,Y向保护子系统能够对船舶隔振装置的Y向倾斜位移量进行限位或锁紧保护,Z向保护子系统能够对船舶隔振装置的Z向倾斜位移量进行限位和锁紧保护。
优选地,所述X向保护子系统、Y向保护子系统和Z向保护子系统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四个保护单元,且X向保护子系统中的四个保护单元分别设置在船体结构的船艏、船艉处的左右舷X向,Y向保护子系统中的四个保护单元分别设置在船体结构的船艏、船艉处的左右舷Y向,Z向保护子系统中的四个保护单元分别设置在船体结构的船艏、船艉处的左右舷Z向。
优选地,所述船舶隔振装置采用浮筏隔振装置。
优选地,每个保护子系统中的四个保护单元结构相同,每个保护单元包括:液压缸、位移传感器、动作机构和平面滑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595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上睑下垂矫正用辅助拉钩
- 下一篇:一种侧围前部内板加强板的级进落料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