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连续油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66063.7 | 申请日: | 202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70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蒋炜;罗秋献;王袁隆;吴潘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黄幼陵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疏水 超亲油 波纹 连续 油水 分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所述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连续油水分离装置,由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总成、金属网支架、集油槽和集水槽构成,所述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总成的一端为进料口、另一端为出水口,所含的中空腔体为波纹式流道,所述金属网支架安装在集油槽内,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总成放置在金属网支架上,其出水口所在端伸入集水槽。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连续油水分离装置,油水分离后水相可达到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规定的城镇废水最高COD排放值为50mg/L的要求,同时可满足《GBT12917‑2009油污水分离装置》中要求处理后废水含油量应小于10mg/L的规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水分离处理装置或设备技术领域,涉及利用材料的超疏水/超亲油性能进行油水分离的装置或设备。
背景技术
随工业发展,工业含油废水排放量增加,溢油事件频发,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废水排放允许最高化学需氧量为50mg/L(GB18918-2002)。因此,无论是从废油回收利用,还是从减少环境污染角度出发,通过油水分离处理含油废水实现达标排放是非常必要的。
含油废水来源广泛,主要包括重力沉降、吸附、膜分离等处理方法或直接就地燃烧。这些传统处理方法多存在效率低、速度慢、费用贵、易二次污染等缺陷,难以一次处理达到国标《GBT12917-2009油污水分离装置》的规定,即处理后废水中含油量应小于10mg/L,加药排水化学需氧量不大于100mg/L的要求。
利用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分离油水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网和膜的过滤式分离;海绵的抽吸式分离;集油桶结构的收集式分离。但抽吸式分离能耗高,收集式分离容量有限,过滤式分离利用重力实现连续分离,更符合目前工业油水分离过程节能需求。但要实现基于超疏水/超亲油网过滤式分离油水过程的实用化,必须克服油水密度差造成水停留在油与材料之间形成屏障导致分离不连续的现象,消除油水混合物分离过程中油水夹带问题。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有:(1)是将超疏水/超亲油过滤网装置倾斜,增加油和分离膜的接触面积,但存在难以控制,不能消除油水夹带,处理能力差的缺点。(2)采用倒T型油水分离装置。该装置两端分别固定超疏水/超亲油以及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过滤网,超疏水端通油斥水,超亲水端通水斥油,从而实现油水两相分离。但是由于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过滤网在空气中油和水可以同时通过该过滤网,只有提前用水将过滤网润湿形成一定的水膜,再利用油水两相不相容的特性实现斥油,因此一旦用于分离油多水少的废液或者当倒T型装置不能填满,则超亲水端不能完全被水浸润导致水膜消失,则油水分离无法进行,阻碍了倒T型装置的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连续油水分离装置,解决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分离浮油时油水两相密度差引起的液层阻碍问题,消除油水分离过程中存在的油水夹带现象,实现油水混合物稳定、高效、连续分离。
本实用新型所述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连续油水分离装置,由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总成、金属网支架、集油槽和集水槽构成,所述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总成的一端为进料口、另一端为出水口,所含的中空腔体为波纹式流道,所述金属网支架安装在集油槽内,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总成放置在金属网支架上,其出水口所在端伸入集水槽。
上述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连续油水分离装置中,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总成是由上层金属波纹网和下层金属波纹网组合成的波纹流道骨架及喷涂在波纹流道骨架上的超疏水/超亲油涂层构成;或者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总成是由上层金属波纹网和下层金属波纹网组合成的波纹流道骨架及喷涂在波纹流道骨架中的上层金属波纹网上的超疏水/超亲油涂层、刷涂在波纹流道骨架中的下层金属波纹网上的密封胶层构成;或者所述超疏水/超亲油波纹流道总成是由上层金属波纹网和下层波纹板组合成的波纹流道骨架及喷涂在波纹流道骨架中的上层金属波纹网上的超疏水/超亲油涂层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660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饲料加工用二甲酸钾添加机构
- 下一篇:一种硬芯胶管抽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