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供电电路及动力电池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3084723.4 | 申请日: | 2020-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546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建;亢策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42;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213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冷却系统 供电 电路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供电电路、动力电池系统以及动力电池热失控处理方法。所述冷却系统在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处于热失控状态时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散热,所述冷却系统通过电动车辆的整车蓄电池供电,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继电器模块;所述继电器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继电器组,所述动力电池的至少一个电池模组通过继电器组与整车蓄电池的输入端连接,以实现电池模组直接为整车蓄电池充电。本实用新型通过继电器模块控制电池模组直接为整车蓄电池供电,在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不允许主正主负继电器闭合时,能够持续的为整车蓄电池供电,保证冷却系统的电子水泵的电源可持续供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供电电路以及一种动力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时,首先是发生在单体电芯,然后慢慢扩散,最终引起整个电池包的热失控,升级为整车严重事故。如何保证单体电芯热失控后,能将电池内部产生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电池包外部,使电池包的产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不造成热量在电池包内部积累,是确保不引发后续电芯及模组乃至整个电池包起火爆炸的关键。
现有技术中,实现电池包与外界迅速热交换的方式是:检测到电池包达到热失控预警判断条件后BMS(电池管理系统)上报预警信号至VCU(整车控制器),VCU控制整车强制开启水冷循环对电池包进行散热。电池包的冷却回路由散热器、电子水泵、冷却管道等组成,电子水泵由马达驱动(功率150W左右)为冷却液循环提供动力,电子水泵的马达依靠12V整车蓄电池进行供电。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是,在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预警时,将不允许主正主负继电器闭合,动力电池无法通过DC/DC模块为整车蓄电池供电,若此时整车蓄电池处于亏电状态或者SOC较低状态,将无法保证电子水泵运转时间甚至无法启动电子水泵。通常,电池包达到热失控判断条件时,若强制水冷循环能维持1小时以上且电池系统不发生其他电芯失控,则可判断为外部水冷介入使电池系统达到热平衡,即电池的产热可以有效的传递出去,后续不会造成其他电芯失控。在整车蓄电池处于亏电状态时,无法长时间维持冷却液循环甚至无法启动冷却液循环系统,不能完全解决电池包热失控时的散热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供电电路及动力电池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供电电路,所述冷却系统在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处于热失控状态时对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散热,所述冷却系统通过所述电动车辆的整车蓄电池供电,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继电器模块;所述继电器模块包括至少一个继电器组,所述动力电池的至少一个电池模组通过所述继电器组与所述整车蓄电池的输入端连接,以实现所述电池模组直接为所述整车蓄电池充电。
可选的,所述继电器模块包括N个继电器组,所述动力电池的N个电池模组分别通过对应的继电器组与所述整车蓄电池的输入端连接,在同一时刻所述N个继电器组中仅有一个继电器组处于闭合状态,其中N≥2且为整数。
可选的,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插接件,所述N个继电器组通过所述插接件与所述整车蓄电池连接。
可选的,所述继电器组包括两个继电器,所述电池模组的正极通过所述继电器组的一个继电器与所述整车蓄电池的输入端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池模组的负极通过所述继电器组的另一个继电器与所述整车蓄电池的输入端的正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供电电路,通过继电器模块控制电池模组直接为整车蓄电池供电,在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不允许主正主负继电器闭合时,能够持续的为12V整车蓄电池供电,保证冷却系统的电子水泵的电源可持续供应。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系统,包括:
电池管理系统,用于采集动力电池的电压参数和温度参数,根据所述电压参数和所述温度参数确定所述动力电池是否热失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0847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