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锂电池极耳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3107047.8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34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杨书廷;孙志贤;王秋娴;汤盼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34 | 分类号: | H01M50/534;C23C2/12;C23C2/06;C23C2/40 |
代理公司: | 新乡市平原智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9 | 代理人: | 吴超 |
地址: | 453000 河南省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锂电池 加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锂电池极耳加工装置,包括热镀箱、主动轴、从动轴、电机、升降板和热镀框;所述热镀箱为顶部敞口的长方体空腔结构,热镀箱的前后侧板内壁上部还对称固接有座板,各座板上均横向均匀设有滑套,所述主动轴转动连接在热镀箱的左右侧板底部之间,热镀箱内的主动轴上圆周均匀固接有搅拌叶,主动轴的左端伸出到热镀箱外并固接有驱动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不锈钢芯板外镀铝锌合金的新型极耳,使得其既能满足耐热要求,又降低成本,还能提高锡焊性能,通过本装置进行镀层的加工,在镀层加工的过程中,搅拌轴带动搅拌叶片转动可以使得熔融的铝锌更加均匀,同时,从动轴带动椭圆形凸轮转动还使得热镀框震动,使镀层更加全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电池极耳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锂电池极耳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的正负极一般外接有极耳,在锂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极耳中会有电流通过,电流流动导致极耳发热,为提高安全性和极耳的使用寿命,极耳需要具有足够的耐热性能,因此,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镍作为极耳的制备材料,但是金属镍的价格比较高,导致极耳的制造成本较高,其次,极耳与锂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通过锡焊的方式进行连接,而镍的锡焊性能较差,导致传统技术中,极耳与锂电池的连接效果不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不锈钢芯板外镀铝锌合金的新型极耳,铝和锌在自然状态下的外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层,该致密氧化层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从而使得该极耳满足耐热要求,同时,铝、锌和不锈钢相对于镍来说,价格比较低廉,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极耳的造价,节省成本,在此基础上,铝锌合金的外镀层还具有良好的锡焊性能,使得其与锂电池正负极之间的锡焊效果更好。
现有的热镀铝锌装置普遍存在使用不便的现象,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制备该新型锂电池极耳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锂电池极耳加工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新型锂电池极耳加工装置,所述锂电池极耳包括芯板以及包覆于该芯板上的镀层,所述芯板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镀层的材质为铝锌合金,所述加工装置包括热镀箱、主动轴、从动轴、电机、升降板和热镀框;所述热镀箱为顶部敞口的长方体空腔结构,热镀箱的前后侧板内壁上部还对称固接有座板,各座板上均横向均匀设有滑套,所述主动轴转动连接在热镀箱的左右侧板底部之间,热镀箱内的主动轴上圆周均匀固接有搅拌叶,主动轴的左端伸出到热镀箱外并固接有驱动轮;所述从动轴转动连接在热镀箱的左右侧板之间并在主动轴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从动轴的左端伸出到热镀箱外并固接有传动轮,两个传动轮与驱动轮通过皮带共同联动,热镀箱内的从动轴上横向均匀固接有椭圆形凸轮,热镀箱的右侧板外壁固接有安装座;所述电机固接在安装座上,电机驱动主动轴转动,热镀箱的前后侧板内壁均横向均匀固接有U形的导向杆,该导向杆与椭圆形凸轮相间设置,升降板与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热镀框为顶部敞口的长方体空腔结构,热镀框的底板和各侧板上均密布有通孔,通孔的尺寸小于所需热镀极耳的尺寸,热镀框的左右侧板顶部固接有连接板,各连接板的下表面固接有与滑套对应的滑杆。
进一步地,所述热镀箱的底部四角处分别固接有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的直径大于所述传动轮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均通过密封轴套与热镀箱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镀箱的右侧板底部固接有排液管,该排液管的头部螺纹连接有盖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不锈钢芯板外镀铝锌合金的新型极耳,使得其既能满足耐热要求,又降低成本,还能提高锡焊性能,通过本申请公开的装置进行镀层的加工,在镀层加工的过程中,搅拌轴带动搅拌叶片转动可以使得熔融的铝锌更加均匀,同时,从动轴带动椭圆形凸轮转动还使得热镀框震动,使镀层更加全面。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070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人机生物防治投放器
- 下一篇:一种标识码扫描识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