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采用新型减配重提升结构的大跨径直升式开启桥有效
申请号: | 202023120601.6 | 申请日: | 202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6279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杨云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5/02 | 分类号: | E01D15/02;E01D19/00;E01D19/14;E01D19/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智远创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19 | 代理人: | 李丽丽 |
地址: | 51023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新型 配重 提升 结构 径直 开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用新型减配重提升结构的大跨径直升式开启桥,包括有开启跨、提升塔、承重吊索、平衡配重和驱动转筒,在开启跨上安装有升降滑轮,在提升塔上安装有支承梁板;承重吊索的一端与支承梁板连接固定,承重吊索从支撑梁板往下延伸,绕过升降滑轮后再往上延伸绕过驱动转筒,平衡配重与承重吊索另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平衡配重的位移量,来减小配重的重量,使得平衡配重下降减少的重力势能大致与开启跨提升需要增加的重力势能相等,或者开启跨下降减少的重力势能大致与平衡重提升增加的重力势能相等,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平衡配重的大小,来减小开启桥运营期的动力需求与能源消耗,从而提高桥梁跨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建设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配重提升的直升式开启桥。
背景技术
在桥梁工程中,一些特别情况下,会采用能够开启的桥梁——开启桥,直升式开启方式由于受力简单、操作方便,是一种开启桥常用的开启方式,其提升可以通过设置平衡配重,大大降低了营运期启闭的动力要求与能量消耗。如广州市番禺光明大桥,其为了减少现有城区的建筑物拆迁,降低了桥面高程,使桥梁在桥头两岸与沿河道路在高程上直接连接,同时也为了保持桥梁所跨河流的通航功能,桥梁设计采用了有配重的直升式开启桥。当需要允许大型船舶通过时,桥梁开启跨需垂直提升抬高一定高度,满足大型船舶的通行净空要求。大型船舶不通行而需陆上交通连通时,桥梁则需下降至最低位置,连通两岸陆上交通。
上述光明大桥开启桥提升跨结构总长53.6m,桥总宽24.0m,开启跨提升总重量730吨,其提升配置的平衡配重为开启跨重量的97%,即730×97%=708.1吨,采用钢(铁)块做为平衡配重,并隐藏于开启跨四角位置的四座分离式提升塔内。该桥开启跨所需的通航宽度为46m,但为了推广此类桥梁的适用范围,如果根据通航宽度的增加,开启跨径需随着加大时,提升重量亦会增加。如开启跨径加大为80m,若按上述桥面宽度与参考相关重量指标,估计80m跨径的开启跨,其提升重量会达到约:730×(80/53.6)×1.3(考虑桥跨增加引起的开启跨结构材料用量增加数)=1416吨,如亦按配置97%的平衡配重,则平衡配重的重量为1416×97%=1373.5吨,配重也采用钢(铁),则配重的体积为1373.5/7.85=175立方米,分布在四个塔内的体积分别为43.75立方米,故随着开启跨径的增加,其配置的平衡重不仅用量大、工程费用高,而且由于其体积大,在提升塔内布置困难。故需要寻找一个新型的平衡配重提升结构,以便减少配重的重量和体积,以扩展这种有平衡配重的直升式开启桥的适用跨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实现结构简单、可大幅降低平衡配重的体积和重量、并减少材料成本、采用新型减配重提升结构的大跨径直升式开启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新型减配重提升结构的大跨径直升式开启桥,包括有开启跨、提升塔、承重吊索、平衡配重和驱动转筒,开启跨位于提升塔之间,驱动转筒安装在提升塔中,承重吊索绕设在驱动转筒上,开启跨和平衡配重分别与承重吊索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开启跨上安装有可随开启跨同步升降的升降滑轮,在提升塔上安装有支承梁板,支撑梁板的位置高于开启跨的提升高度;承重吊索的一端与支承梁板连接固定,承重吊索从支撑梁板往下延伸,绕过升降滑轮后再往上延伸绕过驱动转筒,并从驱动转筒的另一侧垂下,平衡配重与承重吊索垂下的一端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固定桥梁,分设在开启跨的两端;开启跨闭合时与两边的固定桥梁连接,通过固定桥梁与两岸连接。
优选地,提升塔共设置有四座,分别位于开启跨与固定桥梁对接位置的两侧;提升塔分别通过主桥墩支撑,在主桥墩上还设置有横梁,由横梁支撑固定桥梁和闭合后的开启跨。
优选地,在开启跨的两端对应四座提升塔的位置各固定有一升降滑轮,每一升降滑轮上绕设有至少一根承重吊索。
进一步地,所述支承梁板安装在提升塔内部并位于驱动转筒的下方,平衡配重升至最高位置时不高于支撑梁板所处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206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