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氢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3167264.6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837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宝民;熊双元;马树洋;张政;朱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嘉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4 | 分类号: | B60H1/04;B60L50/70;B60L58/33;H01M8/04029;H01M8/0432;H01M8/04701 |
代理公司: | 扬州润中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5 | 代理人: | 李楠 |
地址: | 225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电池 余热 回收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氢燃料电池反应堆散热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氢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氢燃料电池反应堆、冷却水泵、节温器组成的第一循环冷却回路;氢燃料电池反应堆、冷却水泵、第一余热回收换热器热水侧、ATS散热模块、节温器组成的第二循环冷却回路;膨胀水箱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冷却水泵出水管路相连接,膨胀水箱第二进液口通过第二管路与ATS散热模块出水管路相连接;膨胀水箱出液口通过第三管路与ATS散热模块进水管路相连接;第一余热回收换热器冷水侧、第二余热换热器、电子水泵、电子水阀组成余热回收循环回路,其与第二循环冷却回路的循环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用以解决氢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散热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氢燃料电池反应堆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以氢为能源进行发电的燃料电池动力是清洁能源技术之一,鉴于其清洁、高效、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符合国家未来清洁能源战略,国内外相关机构正加紧进行技术深入研究并进行工程应用推广。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对电堆的影响很大,氢燃料电池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相对于发出同等功率的内燃机,需要冷却的热量约高1倍),对于大功率燃料电池,这些热量一般是通过特殊处理的水将热量带走,再通过外冷却装置将热量散出,达到对电堆散热的目的。但是外冷却装置的温度很高,一方面造成散热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外冷却装置的热量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以解决氢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散热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氢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氢燃料电池反应堆、冷却水泵、节温器、ATS散热模块、膨胀水箱、去离子器、第一余热回收换热器、第二余热回收换热器,氢燃料电池反应堆、冷却水泵、节温器组成第一循环冷却回路;氢燃料电池反应堆、冷却水泵、第一余热回收换热器热水侧水路、ATS散热模块、节温器组成第二循环冷却回路;第一循环冷却回路、第二循环冷却回路上均设置电子阀门;
膨胀水箱第一进液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冷却水泵出水管路相连接,膨胀水箱第二进液口通过第二管路与ATS散热模块出水管路相连接;膨胀水箱出液口通过第三管路与ATS散热模块进水管路相连接;
第一余热回收换热器冷水侧水路、第二余热换热器、电子水泵、电子水阀组成余热回收循环回路,余热回收循环回路与第二循环冷却回路的循环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在第二冷却循环回路上增设第一余热回收换热器,通过增加余热回收循环回路,使得第二循环回路带走第二循环冷却回路上的热量,降低了第二循环冷却回路的温度,保证氢燃料电池反应堆能够高效散热。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氢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风扇,风扇用于把第二余热换热器周围经换热的热空气吹向驾驶室。
本实用新型在已有热管理系统外部增加一个余热回收系统,对氢燃料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环境温度低的时候,利用电堆的余热回收系统,回收氢燃料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然后给驾驶室供暖,无需启用PTC加热供暖,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节能环保。
优选的,所述第一余热回收换热器、第二余热回收换热器均为板式换热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氢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氢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的余热回收循环回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氢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氢燃料电池反应堆1、电堆热管理系统2。
电堆热管理系统2包括冷却水泵20、节温器21、ATS散热模块22、膨胀水箱23、去离子器24、第一余热回收换热器25、第二余热回收换热器26、风扇2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嘉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扬州嘉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672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笔记本轮廓弧度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压痕切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