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注塑模具用模温机有效
申请号: | 202023187846.0 | 申请日: | 2020-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66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祝冬芳;卡思腾;阿西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竹州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78 | 分类号: | B29C45/78;B29C45/73;B29C45/72 |
代理公司: |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7 | 代理人: | 洪中清 |
地址: | 324000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江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塑 模具 用模温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用模温机,包括主壳体、设置于主壳体顶端的油箱、设置于主壳体内部的加热输送机构、固定于主壳体一外侧壁上的副壳体以及设置于副壳体内部的电路控制系统,所述主壳体的一侧壁上固定设有热源出口、热源入口、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入口,所述加热输送机构包括依次连通的加热器、油泵和冷却器,所述加热器与油箱通过油管连通,所述加热器的侧壁上设有与热源入口连通的回流管,所述冷却器内部固定设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相对两端均延伸出冷却器外部且分别一一对应的与冷却液出口、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冷却器上还设有与热源出口连通的壳层出口。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控温效果好,有利于市场化的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用模温机。
背景技术
模温机又叫模具温度控制机,最初应用在注塑模具的控温行业。随着机械行业的发展目前广泛应用于塑胶成型、压铸、橡胶轮胎、辊筒、化学反应釜、粘合和密炼等各行各业;而现有技术中常规使用的模温机在使用时大多只能够对模具进行加热处理,对于采用油热进行加热的模温机而言,在加热过程中如果出现模具内部温度过高时无法进行及时的降温处理,从而使得模具内部降温速度太慢,影响注塑产品的制备效率,同时温控效果不好还会影响注塑产品最终的产品质量,因此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控温效果好的注塑模具用模温机。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模具用模温机,包括模温机本体,所述模温机本体包括主壳体、设置于主壳体顶端的油箱、设置于主壳体内部的加热输送机构、固定于主壳体一外侧壁上的副壳体以及设置于副壳体内部的电路控制系统,所述主壳体上背离副壳体的一侧壁上固定设有热源出口、热源入口、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入口,所述加热输送机构包括加热器、油泵和冷却器,所述加热器的顶端端部设有入油口,所述入油口通过油管与油箱底端连通,所述加热器的侧壁上且靠近加热器顶端的位置处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通过油管与油箱连通,所述加热器的侧壁上设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远离加热器的一端与热源入口连通,所述加热器的侧壁且靠近加热器的底端位置处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与油泵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冷却器内部固定设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相对两端均延伸出冷却器外部且分别一一对应的与冷却液出口、冷却液入口连通,所述冷却器的相对两端上分别设有壳层入口和壳层出口,所述壳层入口与油泵的输出端通过油管连通,所述壳层出口与热源出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壳体的内侧壁上贴合有一层隔热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副壳体的相对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散热条孔,所述副壳体的内侧壁上且对应于其中一侧散热条孔的位置处固定设有散热风扇,所述副壳体的内侧壁上且对应于另一侧散热条孔的位置处固定设有防尘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副壳体的相对两侧壁上分别设有若干个沿着副壳体对应侧壁的宽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散热槽,所述散热槽沿着副壳体对应侧壁的长度方向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热源出口、热源入口、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入口上均设有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其中设置的冷却器在使用时能够对加热油进行快速的冷却,从而调节加热油的温度,进而调节加热油对模具内部的加热温度,在保证能够快速降低模具内部温度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直接通过冷却液对模具内部冷却形成的断崖式温差而给注塑产品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提高模温机的温控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主壳体和副壳体将加热输送机构和电路控制系统分开放置,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加热输送机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对电路控制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设置的散热条孔、散热风扇和散热槽均能够对副壳体内部进行散热,从而避免工作时副壳体内部温度过高而对电路控制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竹州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竹州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878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器具智能整理平台
- 下一篇:一种切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