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进气歧管内腔的导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3210029.2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07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大卫·盖恩;杨欢;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格菲(苏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歧管 导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进气歧管内腔的导流装置,进气歧管包括上壳体、以及与其配合安装的下壳体,还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内腔,所述内腔包括进气口、以及用于出气的若干气道,且所述进气口与气道之间设有能够使内腔中气体均匀分流、减少涡流的导流机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导流板,且所述导流板与内腔形配合安装。所述导流板上设有能够用于气流导向的通道。为实现导流板与下壳体的安装,所述导流板与下壳体通过卡爪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进气歧管内腔中的气体均匀分流、增加空气预混合距离长度、减少涡流,顺利分入各个气道;有效对气流进行导向,减少涡流,从而减轻了对进气歧管内腔的冲击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内腔的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进气歧管位于节气门与引擎进气门之间,之所以称为歧管,是因为空气进入节气门后,经过歧管缓冲统后,空气流道就在此分歧了,对应引擎汽缸的数量,如四缸引擎就有四道,五缸引擎则有五道,将空气分别导入各气缸中。
进气歧管包括下壳体和与之配合连接的上壳体,壳体内有气流通道,气流从进气口进入,然后分别进入各个气道中。传统的气道中气流空间较大,空气预混合距离短,易产生涡流,冲击力强,对进气歧管内腔造成一定的损害。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气歧管内腔的导流装置,该装置解决了传统的进气歧管内腔由于气流空间大产生涡流、对内腔冲击力较大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歧管内腔的导流装置,所述进气歧管包括上壳体、以及与其配合安装的下壳体,还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内腔,所述内腔包括进气口、以及用于出气的若干气道,且所述进气口与气道之间设有能够使内腔中气体均匀分流、增加空气预混合距离长度、减少涡流的导流机构。
为实现导流机构对气体进行分流,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导流板,且所述导流板与内腔形配合安装。
所述导流板上设有能够用于气流导向的通道。顺利实现了气体的均匀分流,并减少涡流。
为实现导流板与下壳体的安装,所述导流板与下壳体通过卡爪连接。
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能够将进气歧管内腔中的气体均匀分流、减少涡流,顺利分入各个气道;2、有效对气流进行导向,减少涡流,从而减轻了对进气歧管内腔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气流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导流板结构及气流流动方向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导流板与下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进气歧管内腔的导流装置,进气歧管包括上壳体1、以及与其配合安装的下壳体2,还包括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的内腔,所述内腔包括进气口3、以及用于出气的若干气道4,且所述进气口3与气道4之间设有能够使内腔中气体均匀分流、减少涡流的导流机构。
导流机构包括导流板5,且导流板5与内腔形配合安装,具体为通过卡爪6与下壳体2连接。且导流板5上设有能够用于气流导向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进气歧管内腔的进气口3与各个气道4之间设有能够使气体均匀分流的导流板5,有效减少了涡流,从而气流通过时减轻了对内腔的冲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格菲(苏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索格菲(苏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100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天然气制乙炔中炭黑循环冷却水改进装置
- 下一篇:一种快速插拔压裂管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