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疗冷疗复合型眼贴有效
申请号: | 202023221221.1 | 申请日: | 202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08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圣银;刘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德溢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70 | 分类号: | A61K9/70;A61H39/04;A61H15/02;A61F7/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得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62 | 代理人: | 袁江龙 |
地址: | 250014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疗冷疗 复合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型眼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疗冷疗复合型眼贴,包括眼贴本体,所述眼贴本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左药包和右药包,所述眼贴本体正面的两侧开设有挂耳,所述眼贴本体正面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穴位按摩器,所述眼贴本体正面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眼角松弛按摩器,所述左药包和右药包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热敷料包,所述热敷料包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冷辅料包,所述冷辅料包正面的四周设置有粘性胶体。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设置粘性胶体的使用,达到了能够快速进行热敷料包与冷辅料包的快速更换,不会因为辅料包更换的问题导致眼贴的疗效变差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眼贴冷热敷料包存在更换不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型眼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热疗冷疗复合型眼贴。
背景技术
眼贴是指为了治疗眼部某种疾病或解决眼部皮肤问题所创造的类似于创可贴的薄膜,无纺布浸泡纯中药成分,可以帖敷眼眶部位,让药物通过眼部吸收,来让眼疾得到改善和缓解。一般分为治疗类眼贴和美容类眼贴。
采用纳米技术和生物发酵技术制成的眼膜膜体中含有上万个纳米小孔,每个纳米孔中含有的有效成份和水分是普通膜体的30倍,当膜体和眼部肌肤紧密结合时产生的压力可以让皮肤把有效成分和水分“吸进去”,穿透角质层到达真皮层,这些有效成分迅速溶解毒素。此时纳米孔就形成真空小孔,犹如一个个拔罐,它能将皮肤中毒素和不洁净的物质快速拔出排至膜体表面,达到清洁、排毒、养颜之功效。
现有的眼贴不能够有效的解决了在进行眼部护理时不能解决眼部穴位疲劳产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疗冷疗复合型眼贴,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设计简单,有效的解决了在进行眼部护理时不能解决眼部穴位疲劳产生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热疗冷疗复合型眼贴,包括眼贴本体,所述眼贴本体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左药包和右药包,所述眼贴本体正面的两侧开设有挂耳,所述眼贴本体正面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穴位按摩器,所述眼贴本体正面的中部贯穿连接有眼角松弛按摩器,所述左药包和右药包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热敷料包,所述热敷料包的背面固定连接有冷辅料包,所述冷辅料包正面的四周设置有粘性胶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辅料包的顶部与热敷料包的底部通过粘性胶体固定连接,所述冷辅料包的背面通过热合技术与眼贴本体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海绵体贯穿通管柱内腔的底部并延伸至软胶柱的内腔,所述海绵体的底部与软管的顶部贯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左药包和右药包为对称设置,所述左药包和右药包包含热敷料包和冷辅料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滚珠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软管贯穿连接管的顶部并延伸至连接管的内腔,所述滚珠可以在连接管内滚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疗冷疗复合型眼贴,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粘性胶体的使用,达到了能够快速进行热敷料包与冷辅料包的快速更换,不会因为辅料包更换的问题导致眼贴的疗效变差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眼贴冷热敷料包存在更换不便的问题。
2、通过设置穴位按摩器,达到了在眼贴进行热冷辅料包的理疗的同时还能够进行眼部穴位的按摩,使得原本疲劳的眼部穴位可以得到松弛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热疗冷疗复合型眼贴在进行眼部护理时不能解决眼部穴位疲劳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德溢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德溢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212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