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营造鱼类生境的生态鱼礁有效
申请号: | 202023232478.7 | 申请日: | 202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096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慧平;李斗;季景远;胥松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三航(重庆)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77 | 分类号: | A01K61/77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解明铠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营造 鱼类 生境 生态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营造鱼类生境的生态鱼礁,包括:鱼礁本体,为三棱柱状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丝网筒,固定于鱼礁本体内部且沿三菱柱轴向延伸排布;饵料效应材料,采用多孔颗粒且填装在钢丝网筒的内部、用以负载微生物。本申请通过饵料效应材料增强对鱼类的吸引能力,提高生态鱼礁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营造鱼类生境的生态鱼礁。
背景技术
在对航道、码头等施工建设中,会对原有的鱼类栖息地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为了降低施工建设对水域环境的影响,需要人工营造鱼类生境,为其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现有的鱼类生境营造主要通过投放鱼礁来实现,鱼礁主要采用混凝土、石材等建筑材料,通过一定的构造设计,为鱼类提供一个可栖息的场所,但这类鱼礁的饵料效应较差,对鱼类的吸引力不强,故难以作为鱼类的良好栖息环境,从而导致大量鱼礁处于闲置状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能够有效吸引鱼类的生态鱼礁。
本申请一种用于营造鱼类生境的生态鱼礁,包括:
鱼礁本体,为三棱柱状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钢丝网筒,固定于所述鱼礁本体内部且沿三菱柱轴向延伸排布;
饵料效应材料,采用多孔颗粒且填装在所述钢丝网筒的内部、用以负载微生物。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鱼礁本体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钢丝网筒为三组,每组分别固定至三角形的其中一边。
可选的,每组钢丝网筒为2~6根,且沿三角形的所在边依次排布。
可选的,所述钢丝网筒通过U形箍固定于所述鱼礁本体内部。
可选的,所述多孔颗粒的孔隙率大于70%,比表面积大于10m2/g。
可选的,所述多孔颗粒的粒径为20~50mm。
可选的,所述三角形各边长为800~2000mm,三棱柱的棱长1200~2500mm,三棱柱中相邻两棱之间连接有加强棱,所述加强棱与所连接相邻两棱垂直布置。
可选的,所述钢丝网筒的直径为80~150mm。
可选的,所述钢丝网筒的长度与三棱柱的棱长相近。
可选的,所述钢丝网筒保护层为2层,单根钢丝网筒尺寸为壁厚4mm,丝径2mm。
本申请的生态鱼礁,通过饵料效应材料增强对鱼类的吸引能力,提高生态鱼礁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用于营造鱼类生境的生态鱼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生态鱼礁;
200、鱼礁本体;201、三棱柱;202、加强棱;
300、钢丝网筒;301、U形箍;
400、饵料效应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三航(重庆)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三航(重庆)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324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挂脖风扇
- 下一篇:一种用于分拣机小车的新型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