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机底座压铸模具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23270896.5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161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李佳慧;王闯;崔亮;邹建睿;李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华兴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瑞东 |
地址: | 121017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底座 压铸 模具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底座压铸模具结构,属于压铸模具技术领域领域。其包括:动模型芯(4)、静模型芯(5);模型芯(4)设置在顶部,其上表面并排开设有三个凹槽,每个凹槽底部开设通孔,分别记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每个通孔内插入一根动模芯杆,分别记为:第一动模芯杆(1)、第二动模芯杆(2)、第三动模芯杆(3);所述静模型芯(5)设置在底部,其顶面中心设置有凸台,与动模型芯(4)底部的凹腔位置相匹配,凸台与凹腔之间的空间形成压铸型腔。电机座由压铸机压铸一次成型,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且均能保证零件的加工尺寸要求,满足生产需求,提高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铸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底座压铸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铝合金电机座的合理壁厚取决于铸件的具体结构、压铸工艺等许多因素,大面积的薄壁成型比较困难,壁厚过大或严重不均则易产生缩陷及裂纹。目前铝合金推荐采用的正常壁厚是2mm,最小壁厚0.8mm。而本技术所涉及的零件电机座如图1因为其结构的复杂性,图中φ12和φ13所形成的薄壁处尺寸是0.5,不满足最小壁厚的要求。因此在常规设计中使用棒料加工完成。而长管状凸起长度在5.3mm,棒料加工时浪费原材料。由于零件的特殊性在加工过程中选择棒料加工,完成图示零件工步多,加工难度很大,薄壁处即使是机加也难以保证不变形,又因为零件薄壁另一面有个外径φ6内径φ4的管状凸起高度在5.3,整个全形的棒料加工到φ6,可见材料的利用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电机底座压铸模具结构,用于解决电机底座薄壁、长管状凸起长度难加工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底座压铸模具结构,包括:动模型芯4、静模型芯5;
所述动模型芯4设置在顶部,其上表面并排开设有三个凹槽,每个凹槽底部开设通孔,分别记为: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每个通孔内插入一根动模芯杆,分别记为:第一动模芯杆1、第二动模芯杆2、第三动模芯杆3;
所述第一动模芯杆1、第二动模芯杆2、第三动模芯杆3顶部设有与对应凹槽相匹配的定位部,通过定位部与动模型芯4固定,第一动模芯杆1、第二动模芯杆2、第三动模芯杆3底部插入静模型芯5上开设的芯杆定位孔中,分别记为:第一芯杆定位孔、第二芯杆定位孔、第三芯杆定位孔;
所述第一动模芯杆1与第一芯杆定位孔连接处穿设有镶嵌件6,镶嵌件6套设在第一动模芯杆1外部且两端分别嵌入第一芯杆定位孔和第一通孔;
所述第三动模芯杆3为一变径圆柱形杆体,与第三芯杆定位孔接触处在竖直方向上设有阶梯部;
所述静模型芯5设置在底部,其顶面中心设置有凸台,与动模型芯4底部的凹腔位置相匹配,凸台与凹腔之间的空间形成压铸型腔。
其中,所述第三通孔内径为13mm,所述第三动模芯杆3阶梯部顶部内径12mm,通过压铸充填,形成厚度为0.5mm圆环薄壁。
其中,所述第一芯杆定位孔位于凸台一侧边缘处,第二芯杆定位孔穿过凸台中心,第三芯杆定位孔位于凸台另一侧边缘处。
其中,在所述第一动模芯杆1底部一侧设有浇口,用于向型腔中浇注合金液。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有益效果:电机座由压铸机压铸一次成型,降低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且均能保证零件的加工尺寸要求,满足生产需求,提高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铝合金电机座成型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华兴机电有限公司,未经辽宁华兴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2708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