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23302377.2 | 申请日: | 202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732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蒋励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创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5/12 | 分类号: | E05B85/12;E05B85/00;E05B77/22;G08B2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张丽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内扣手 安全 预警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汽车安全辅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其包括:框体、弹性滑块、车体和驱动电机,所述框体内壁顶端安装有轨道,所述轨道上安装有弹性滑块,所述弹性滑块两侧壁分别安装有左伸长杆和右伸长杆,所述左伸长杆和右伸长杆分别通过连通孔贯穿框体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左伸长杆一端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右伸长杆一端安装有把杆,所述把杆一侧壁安装有压力传感器,该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不仅方便拆卸和安装,对车体不造成损伤,而且安装有感应装置,注意到后方来车时,及时提醒乘坐人注意避让,同时还在车体外部设置有注意避让装置,提醒路人注意车门开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辅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因行车事故带来的纠纷也越来越多了起来。特别是因开车门造成的事故,近年来频频发生,正有从“冷门”事故挤身“热点”事故的趋势,相对于普通的交通事故,许多人头脑中还没有形成开车门也能造成交通事故这个概念。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已经规定:车辆停稳前不得开车门和上下人员,开关车门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开车门妨碍他人通行已确定为违法行为,目前市面上暂时没有有效的预警系统,不能在乘坐者开车门时进行提醒,甚至预警自锁,也不能提醒行人注意避让。
实用新型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不仅方便拆卸和安装,对车体不造成损伤,而且安装有感应装置,注意到后方来车时,及时提醒乘坐人注意避让,同时还在车体外部设置有注意避让装置,提醒路人注意车门开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其包括:框体、弹性滑块、车体和驱动电机,所述框体内壁顶端安装有轨道,所述轨道上安装有弹性滑块,所述弹性滑块两侧壁分别安装有左伸长杆和右伸长杆,所述左伸长杆和右伸长杆分别通过连通孔贯穿框体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左伸长杆一端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右伸长杆一端安装有把杆,所述把杆一侧壁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车体内壁一侧安装有把手,所述固定杆贯穿把手上下两端固定在把手内部,所述框体内壁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安装有固定垫,所述框体内壁底端安装有控制器和报警器,所述车体外壁一侧壁安装有雷达感应器和报警灯,所述框体外壁一侧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一端安装有粘胶层,所述车体车轮处安装有轮速仪。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粘胶层为纳米无痕胶材质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把杆和固定杆底端均安装有挂绳孔,两个所述挂绳孔通过弹力绳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框体内壁两侧安装有弹性块,所述弹性块一侧壁安装有固定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门内扣手安全预警自锁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固定块为橡胶材质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创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创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023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门板与内扣手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超薄玻璃柔韧性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