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防电墙的恒温阀有效
申请号: | 202023309891.9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012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谢冬来;刘雨;谢林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海恩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9/20 | 分类号: | F24H9/2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顺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2 | 代理人: | 关健垣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防电墙 恒温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带防电墙的恒温阀,包括恒温阀主体,恒温阀主体两端均设置有冷热水单向进水管,恒温阀主体内设置有感温热敏元件,恒温阀主体内底部通过延伸管连接有混合水输送管,恒温阀主体内壁转动连接有驱动环,冷热水单向进水管和混合水输送管端部均设置具有防电墙功能的循环管道。本实用新型将恒温阀主体两端的冷热水单向进水管的进水孔呈切线方向设置,使得设置在驱动环上的驱动叶片带动驱动环进行旋转,竖直连接轴会实现旋转,混合叶片会实现对冷热水的不断混合,从而保证感温元件感受的温度是混合后的温度,通过设置在端部的循环管道提高水流电阻,当发生漏电时,降低经过人体的电流值,以此减少人体受到更大的伤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恒温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带防电墙的恒温阀。
背景技术
解决了洗浴过程中冷热水压力不平衡难以调节和压力变化温度变化出水忽冷忽热的问题;实现了对供暖设施可人为设定温度,从而达到节能效果;工作原理是在出水口处设有高灵敏记忆合金组件,记忆合金组件感温通过伸长和收缩改变冷热水流量达到流出所设定温度的水;通过控制换热器、空调机组或其他用热、冷设备、一次热(冷)媒入口流量,以达到控制设备出口温度,当负荷产生变化时,通过改变阀门开启度调节流量,以消除负荷波动造成的影响,使温度恢复至设定值;但现有的恒温阀主要依靠水流的冲击力实现冷热水的混合,但现有的阀体中的管道较短使得水流混合不充分,移动到感温元件处时,感温元件感受的温度不是混合后温度,使得输出的温度不稳定,为此,现提出一种带防电墙的恒温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而提出的带防电墙的恒温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带防电墙的恒温阀,包括恒温阀主体,所述恒温阀主体两端均设置有冷热水单向进水管,所述恒温阀主体内设置有感温热敏元件,所述恒温阀主体内底部通过延伸管连接有混合水输送管,所述感温热敏元件端部连接有位于混合水输送管内的元件控制端,所述恒温阀主体内壁转动连接有驱动环,所述冷热水单向进水管开设有贯穿至恒温阀主体内的进水孔,所述驱动环底部设置有混合组件,所述冷热水单向进水管和混合水输送管端部均设置有防电墙。
优选地,所述混合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驱动环底部的多个竖直连接轴,所述竖直连接轴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端部固定连接有混合叶片。
优选地,位于驱动环底部的所述恒温阀主体内壁固定连接有齿环,所述竖直连接轴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齿环啮合连接的齿轮。
优选地,所述驱动环密布设置有呈倾斜设置的驱动叶片。
优选地,所述进水孔与恒温阀主体内壁呈切线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竖直连接轴延伸至延伸管内,延伸管、恒温阀主体和混合水输送管为一体成型设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将恒温阀主体两端的冷热水单向进水管的进水孔呈切线方向设置,使得设置在驱动环上的驱动叶片带动驱动环进行旋转,设置在驱动环底部的竖直连接轴会在齿环和齿轮的作用下实现不断旋转,设置在竖直连接轴上的混合叶片会实现对冷热水的不断混合,从而保证感温元件感受的温度是混合后的温度,保证温度的稳定输出;其次,并通过设置在端部的防电墙提高水流电阻,当发生漏电时,降低经过人体的电流值,以此减少人体受到更大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带防电墙的恒温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带防电墙的恒温阀的结构俯视截面示意图。
图中:1恒温阀主体、2冷热水单向进水管、3感温热敏元件、4延伸管、5混合水输送管、6元件控制端、7驱动环、8进水孔、9竖直连接轴、10混合叶片、11齿环、12齿轮、13驱动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海恩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海恩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098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