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整流罩抛光加工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023326512.7 | 申请日: | 202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1769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华;邓祥兴;杨元杰;应常建;李娇;张同普;聂涛;罗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9/02 | 分类号: | B24B29/02;B24B55/00 |
代理公司: | 昆明祥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3114 | 代理人: | 董昆生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整流 抛光 加工 模具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应用于整流罩抛光加工的模具,包括凹/凸形件、粘结层和圆柱体连接件,所述凹/凸形件与连接件间固定连接,与整流罩间设置粘结层进行粘结,凹/凸形件中心点、连接件中心点及整流罩的中心点和顶点均保持在同一轴度上,凹/凸形件的弧长为整流罩弧长的1/4,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卸下传统模具卸下后造成应力差而引起整流罩变形的情况,在设模具时,采用减小模具表面与整流罩的接触面,会引起粘接中心局部很小的位置,使零件周边大部分面积处于自由应力释放状态,不受模具的作用力,从而避免加工完成脱模后应力突然消失对面形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整流罩抛光加工的模具。
背景技术
光学整流罩的加工难度大加工成本较高,加工难度多集中在抛光阶段,抛光的目的:一是除去精磨后的凹凸层及裂纹层,使表面透明光滑,达到规定的表面疵病等级;二是精确地修正表面的几何形状,达到规定的面形精度N和ΔN。高精度整流罩加工中,抛光模具是影响抛光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径厚比较大(30:1以上)的整流罩,生产中一般采用柏油抛光胶层将待抛光的零件粘到模具上(如专利CN205237854U所述),抛光完成后再采用加热的方法将零件从模具上取下。此方法能够抛光过程中很好的保护零件,但是在零件下盘后,由于受到模具的应力突然释放,会导致已经加工到精度要求的整流罩面形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如变成很大的马鞍形,产生像散,造成成像很差(N=8~10,∆N=2~5)。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整流罩抛光加工的新型模具,以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整流罩抛光加工的模具,包括凹/凸形件、粘结层和圆柱体连接件,所述凹/凸形件与连接件间固定连接,与整流罩间设置粘结层进行粘结,凹/凸形件中心点、连接件中心点及整流罩的中心点和顶点均保持在同一轴度上,凹/凸形件的弧长为整流罩弧长的1/4。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底部设置有螺纹孔,与抛光机间使用螺栓进行紧固连接。
优选的,所述粘结层由虫胶层和柏油层构成。
优选的,所述柏油层的厚度为15-20mm。
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卸下传统模具卸下后造成应力差而引起整流罩变形的情况,在设模具时,采用减小模具表面与整流罩的接触面,会引起粘接中心局部很小的位置,使零件周边大部分面积处于自由应力释放状态,不受模具的作用力,从而避免加工完成脱模后应力突然消失对面形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方便、高效。结果表明此模具下盘之后零件面形基本没有变化(N=3~5,∆N≤1),产品合格率接近100%,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次品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便于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凸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凹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凹型模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应用于整流罩抛光加工的模具,包括凸形件1、粘结层2和圆柱体连接件5,凸形件1与连接件5间固定连接,连接件底部设置有螺纹孔4,与抛光机间使用螺栓7进行紧固连接,凸形件与整流罩3间设置粘结层进行粘结,凸形件中心点、连接件中心点及整流罩的中心点和顶点均保持在同一轴度上,凸形件的弧长为整流罩弧长的1/4。
以一个外径为160mm,厚度为4.5mm,硒化锌整流罩外表面加工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3265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