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件材料气味评价参照样块的制备和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80000813.4 | 申请日: | 202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0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丁炫文;申屠献忠;万峰;江小雪;孙爽民;金锋;曹建军;董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果之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1 | 代理人: | 卜荣丽;崔金 |
地址: | 518101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饰件 材料 气味 评价 参照 制备 使用方法 | ||
一种汽车内饰件材料气味评价参照样块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筛选气味定级团队;2)筛选参照样块;3)定级参照样块;4)量产参照样块。所述方法通过气味定级团队的筛选、定级参考样块及稳定性验证等手段来保证参照样块气味等级的准确性、稳定性、重复性。所述方法制备的气味评价参照样块的气味代表性好,能够更好地代表汽车内饰件中的实际气味,有利于气味评价员给出客观的气味评价。甚至不论是何种气味类型的内饰件都可以找到有代表性的实际材料并模拟出类似气味的参照样块从而利于气味评价员对气味等级的客观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味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材料气味评价参照样块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车内空气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消费者和各大主机厂的关注,车内异味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和对车辆品质的评价。根据J.D.Power(君迪)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显示,在其统计的每百辆车问题数(PP100)中,“车内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抱怨数连续5年高居新车问题榜首(2015~2019)。鉴于汽车内饰件材料是车内异味的主要源头,如何有效的对汽车内饰件的气味进行管控,已成为汽车行业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车内异味问题由来已久,1992年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已针对该问题发布《汽车内饰件材料的气味性质》即VDA270标准(该标准已于2018年更新)。在此基础上,汽车行业各大车企均制定了相关的气味评价方法和合格判定标准,如大众PV3900,沃尔沃VCS10272729等。无论是VDA270标准,还是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车行业或企业气味评价标准,其评价原理都是基于人(气味评价员团队)的嗅觉感官评价,其评价流程一般如下所述:
第1步:样品放置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让其组成成分里的挥发性物质充分挥发先准备好气味空白良好的1L气味瓶,倒入一定体积去离子水,将待测样品按标准剪裁后放入气味瓶中,并将气味瓶放入烘箱中加热到指定温度,并在相应的时间后取出待评价。
第2步:由气味评价员团队对第1步所产生的气味根据一个气味的准则来评估,如根据VDA270标准的打分(见表1《VDA270气味评价打分表》),每个样品瓶至少由三名气味评价员参与评价打分,当打分结果差异超出2级时则应至少由五名气味评价员进行重复评价打分。
第3步:合格判定
将气味评价员团队的评价结果进行修约,得到最终打分值。目前在主流车企中,大多数内饰件的气味合格线与VDA270的3.5级相当。少数材质或性能特殊的内饰件,车企会对其气味合格线适当放宽,如橡胶密封条,真皮等。
表1:VDA270气味评价打分表
在上述行业及企业标准中,气味评价主要依赖于人(气味评价员团队)的嗅觉,嗅觉具有个体灵敏性差异,由于人类个体嗅觉受器基因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对不同物质的敏感程度,如嗅觉受器OR6A2,对醛类化合物十分敏感,而且嗅觉具有主观性(例如,有人喜欢汽油味,但有人不喜欢),易受疲劳、情绪影响等特点,当嗅辨员长期或高频率的处于某一气味环境中就会产生嗅觉疲劳,习惯该类型的气味,难以客观的进行气味评价。因此,在内饰件的气味评价中,易出现同一气味评价员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样品的评价出现偏差,或不同气味评价员相同时间地点对同一样品的评价出现偏差的情况,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当不同气味评价员对同一内饰件材料的评价结果分布于合格线两侧时,该批次内饰件材料是否合格往往引起较大争议。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目前存在电子鼻,但汽车行业基本采用气味评价员而非仪器测量设备进行内饰件气味评价主要基于以下两大原因:
a.目前市场上的电子鼻产品,其嗅辨敏感度较差(较人的鼻子约相差数千到上万倍),关键是其能有效识别的味型数量太少,短期内从技术上既无法代表人类嗅觉感官,也无法代替人类嗅觉感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008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