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漫反射的透明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80002148.2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40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P·加尤;C·奥扎南;R·伊维;B·胡飞诺 | 申请(专利权)人: | 法国圣戈班玻璃厂 |
主分类号: | B32B5/14 | 分类号: | B32B5/14;B32B17/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段家荣;林毅斌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漫反射 透明 元件 | ||
本发明涉及制备具有漫反射特性的透明层状元件的方法,该层状元件本身及其在多种工业应用中的用途。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这种层状元件的投影或后射投影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具有漫反射性质的透明层状元件的方法,涉及这种层状元件本身,并涉及其在多种工业应用中的用途。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这种层状元件的投影或后射投影(back-projection)方法。
层状元件可以是刚性的或柔性的。它尤其可以是例如由基于玻璃或聚合物材料构成的窗玻璃单元(glazing unit)。它还可以是基于聚合物材料的柔性膜,特别地能够被添加到表面上以便为它提供漫反射性质同时保持其透射性质。
已知的窗玻璃单元包括标准透明窗玻璃单元和半透明窗玻璃单元,标准透明窗玻璃单元引起在窗玻璃单元上光入射的镜面反射和镜面透射,半透明窗玻璃单元引起在窗玻璃单元上入射的漫反射和漫透射。
通常,当以给定入射角入射在窗玻璃单元上的光入射辐射被窗玻璃单元在多个方向上反射时,由该窗玻璃单元的反射被称为漫反射。当以给定入射角入射在窗玻璃单元上的光入射辐射以等于入射角的反射角被窗玻璃单元反射时,由该窗玻璃单元的反射被称为镜面反射。同样,当以给定入射角入射在窗玻璃单元上的光入射辐射以等于入射角的透射角度被窗玻璃单元透射时,穿过该窗玻璃单元的透射被称为镜面透射。
标准透明窗玻璃单元的一个缺点是它们以反射镜方式反射回清晰的反射,这在某些应用中是不希望的。因此,当窗玻璃单元用于建筑物窗户或显示屏时,优选限制反射的存在,反射降低了穿过窗玻璃单元的可见度。窗玻璃单元上的清晰反射也可能产生眩目的风险,从而在安全性方面产生后果,例如当车辆前灯在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正面上被反射时。这个问题特别在机场的玻璃幕墙上产生。实际上,关键的是使飞行员在接近航站楼时感到晃眼的任何风险最小化。
此外,半透明窗玻璃单元虽然具有不产生清晰反射的优点,但是不能穿过窗玻璃单元获得清晰的视野。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从包括文献WO2012/104547A1的现有技术中已知,使用具有漫反射的透明层状元件,其包括两个平滑的外主表面,以及:
-两个外层,即下部外层和上部外层,它们各自形成层状元件的两个外主表面之一,并且由具有基本相同折射率的介电材料构成,以及
-插入在外层之间的层状组件,该中央层由单层(其为具有不同于外层的折射率的介电层,或金属层)形成,或者由层的叠层形成,该叠层包括至少一个折射率不同于外层的介电层或金属层,
其中在层状元件的两个相邻层(一个是介电层,和另一个是金属层,或者是两个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电层)之间的每个接触表面是纹理化的,并且与在两个相邻层(一个是介电层,和另一个是金属层,或者是两个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电层)之间的其它纹理化接触表面平行。
透明基材尤其可以由透明聚合物、透明玻璃或透明陶瓷构成。当透明基材由聚合物构成时,其可以是刚性的或柔性的。在柔性薄膜形式时,这种透明基材有利地在其一个主要外表面上设置有粘合层,该粘合层被覆盖有保护条带,该保护条带旨在被移除以用于薄膜的粘合。这时,柔性膜形式的层状元件能够通过粘合剂粘合被添加到存在的表面,例如窗玻璃单元表面上,以便赋予该表面漫反射性质,同时保持镜面透射性质。
层状元件的每个外层可以由层的叠层形成,只要外层的各种组成层由都具有基本相同折射率的介电材料构成。
在本发明的意义上,介电材料或介电层被理解为指具有低于100S/m的低电导率的材料或层。
术语折射率是指在550 nm波长下测量的光学折射率。
在本发明的意义上,当两种介电材料在550 nm的折射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0.15时,这两种介电材料具有基本相同的折射率,或者它们的折射率基本相等。优选地,层状元件的两个外层的构成材料之间在550 nm的折射率差值的绝对值小于0.05,更优选小于0.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法国圣戈班玻璃厂,未经法国圣戈班玻璃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021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