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催化剂部件及反应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06166.8 | 申请日: | 2020-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86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饭田和希;岩井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J35/02 | 分类号: | B01J35/02;B01J35/04;B01J1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2 | 代理人: | 王轶;郑雪娜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剂 部件 反应器 | ||
一种催化剂部件10,具有:支撑体11、设置在支撑体11上的极化层12、以及设置在极化层12上的催化剂层13。另外,一种反应器,具备催化剂部件1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部件及反应器。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用于医药品、香料等的化合物的合成所使用的催化剂部件及反应器。
背景技术
化合物的合成通常采用如下批量法进行,批量法是:将原料、催化剂等放入反应器中,使其反应,在反应结束时,取出反应生成物的方法。批量法能够合成用于医药品、香料等的具有复杂结构的化合物,但是,需要从反应生成物中分离回收催化剂,因此,存在生产率较低等问题。
因此,如下流动法备受瞩目,流动法是:从反应器的一端连续地放入原料,从反应器的另一端连续地排出反应生成物的方法。例如,非专利文献1中提出如下方法,即,使包含原料和液体催化剂的混合物流通于管状的反应器而进行反应。另外,专利文献1中提出如下方法,即,将催化剂担载于形成原料的流路的支撑体,使原料流通于像这样得到的反应器(微通道)而进行反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111997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Martin D.Johnson等6人,“Design and Comparison of Tubularand Pipes-in-Series Continuous Reactors for Direct Asymmetric ReductiveAmination”,Organic Process ResearchDevelopment,第20卷,第1305-1320页,2016年
发明内容
然而,非专利文献1的方法由于使用液体催化剂,所以需要在反应后从反应生成物中分离回收液体催化剂。
另外,对于专利文献1的方法,在气体反应时,催化剂很少自支撑体脱离,但是,在液体反应时,催化剂容易自支撑体脱离,有时催化剂混入反应生成物中。因此,即便是该方法,有时也必须从反应生成物中分离回收催化剂。另外,随着催化剂自支撑体脱离,反应效率也降低,因此,还需要更换反应器。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催化剂不易自支撑体脱离且不需要从反应生成物中分离回收催化剂的催化剂部件及反应器。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支撑体与催化剂层之间设置极化层,能够使催化剂层牢固地固定于支撑体,以至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催化剂部件具有:支撑体;极化层,该极化层设置在所述支撑体上;以及催化剂层,该催化剂层设置在所述极化层上。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催化剂部件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极化层由电介质形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催化剂部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催化剂层包含具有金属的催化剂。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催化剂部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催化剂为金属络合物催化剂。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催化剂部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金属络合物催化剂为不对称催化剂。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催化剂部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支撑体由陶瓷形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催化剂部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支撑体具有透光性,且在支撑体的一部分未设置极化层及催化剂层。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催化剂部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支撑体、极化层及催化剂层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061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连接器的多芯电缆
- 下一篇:电动交通工具用电池单元中的预锂化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