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80008054.6 | 申请日: | 202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0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久保雅宽;川田裕之;斋藤雅宽;大塚研一郎;东昌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1D9/46 | 分类号: | C21D9/46;C22C38/00;C22C38/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共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86 | 代理人: | 张嵩;薛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该钢板具有预定的化学组分,从表面起到沿板厚方向距离所述表面20μm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即表层区域的金属组织由铁素体、以及以体积分率计1.0~15.0%的第2相构成,从沿所述板厚方向距离所述表面超过20μm的位置起到沿所述板厚方向距离所述表面为板厚的1/4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即内部区域的金属组织由铁素体、以及以体积分率计5.0~25.0%的第2相构成,所述表层区域的所述第2相的所述体积分率比所述内部区域的所述第2相的所述体积分率更小,在所述表层区域中,所述第2相的平均晶粒径为0.5~4.0μm,包含如下织构:所述铁素体的{001}方位与{111}方位的强度比X subgt;ODF{001}/{111}/subgt;为0.70~2.5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9年01月07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9-000671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保护地球环境,需要提高汽车的燃料经济性。关于汽车的燃料经济性提高,针对汽车用钢板,为了一边确保安全性一边使车体轻量化,需要进一步的高强度化。这种高强度化的需要不限于作为结构构件的梁或柱等,针对汽车的外板部件(顶、罩、翼子板、门等)也正在提高。针对这样的需要,迄今一直进行着以兼顾强度与伸长率(成形性)为目的的材料开发。
另一方面,汽车的外板部件的造形存在愈发复杂化的倾向。若为了轻量化而使钢板高强度化且薄壁化,则在成形为复杂的形状时,在钢板的表面会易于产生凹凸。若在表面产生凹凸,则成形后的外观会降低。关于外板面板部件,不仅强度等特性,外观设计性和面品质也是重要的,因此需要成形后外观优异。此处所述的所谓成形后产生的凹凸,是指即使在制造后的钢板表面没有凹凸,也会因进行成形而在成形部件的表面产生的凹凸,因为即使提高了钢板的成形性,也未必会抑制其产生,所以在将高强度钢板适用于汽车的外板面板时,是一个大问题。
针对被适用于外板面板的钢板的、成形后外观与材料特性的关联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铁素体系薄钢板,其中,为了改善鼓凸成形加工后的表面性状,将具有从与钢板表面平行的{001}面±15°以内的晶体取向的晶体的面积分率设为0.25以下,将该晶体的平均粒径设为25μm以下。
然而,专利文献1涉及一种C含量为0.0060%以下的铁素体系薄钢板。尽管为了使钢板高强度化,提高C含量,并将组织设为由铁素体和硬质相构成的复相组织是有效的,但本发明人们进行了研究,结果得知:在为了得到复相组织而提高了C含量的情况下,无法使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具有从与钢板表面平行的{001}面±15°以内的晶体取向的晶体的面积分率降低。即,在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无法同时达成高强度化和加工后的表面性状的改善(凹凸的产生的抑制)。
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铁素体和第2相的复相组织钢,并记载了:作为成形的面应变措施,使屈服点变低是有效的。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针对表面粗糙及纹路措施的观点下的成形后外观与组织的关系,并未进行公开。
即,以往,针对改善了成形后的表面粗糙及纹路缺陷的高强度的复相组织钢,并未提出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6-156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04647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成形时的表面凹凸的产生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080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柔性容器
- 下一篇:安全性得到提高的吡咯并苯并二氮杂二聚体化合物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