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纤维增强塑料成型体有效
申请号: | 202080012145.7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58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盐崎佳祐;中山裕之;志保孝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5/00 | 分类号: | B32B5/00;B32B5/28;B29C43/30;B29C70/08;B29C70/42;B29K105/06;B29L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牛蔚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增强塑料 成型 | ||
纤维增强塑料成型体,其由包含纤维增强树脂的面状结构体的层叠体(A)、和接合于层叠体(A)的外周侧面部及/或外周缘部的一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的树脂部件(B)构成,层叠体(A)的构成包括:夹层结构部件(E),其是以由单向性的连续纤维和基体树脂构成的单向性纤维增强树脂(D)夹持芯层(C)的两表面而成的;和层叠于纤维增强树脂(D)的一个表面的、由织物纤维和基体树脂构成的织物纤维增强树脂(F),在将层叠体(A)沿厚度方向分割成二等分、将在相对所分割的中央线而言靠层叠有织物纤维增强树脂(F)的一侧的区域(R1)中存在的树脂部件(B)的量设为Am1、在靠未层叠织物纤维增强树脂(F)的一侧的区域(R2)中存在的树脂部件(B)的量设为Am2时,Am2/Am1在2~25的范围内。可提高纤维增强塑料成型体的外观设计性,并且虽然是非对称层叠结构,也能抑制成型体的翘曲的发生而实现平滑性且能实现薄壁化和高强度·高刚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作为例如个人电脑、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设备、移动电话等的部件、壳体部分使用的适于要求轻质、高强度·高刚性及薄壁化的用途的纤维增强塑料成型体。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个人电脑、OA设备、AV(Audio Visual)设备、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传真机、家电制品、玩具用品等电气·电子设备的便携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小型化、轻质化。为了实现该要求,需要在从外部对构成设备的部件(尤其是壳体)施加负荷的情况下避免壳体大幅度弯曲而与内部部件接触、引起破坏,因此,在实现高强度·高刚性化的同时还要求薄壁化。
另外,在内部收纳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壳体由于是人眼可见、使用者直接以手触及的部件,因此设计性、表面的外观品质备受重视。因此,壳体通常通过外观涂装来进行装饰加工,表面品质以严格的外观基准受到管理。近年来,透明金属系涂装、珠光透明系涂装等设计性的多样化取得进展,为了满足表面品质而需要高度的涂装技术,并且对成型品表面要求的品质也变得严苛。尤其使作为纤维增强基材的碳纤维的织物的形状花纹醒目而以崭新的表面花纹作为卖点被认为是对于促进销售而言重要的要素。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纤维增强塑料层叠体,其是至少在由具有独立发泡单元的树脂发泡体构成的芯材上层叠有由增强纤维和基体树脂形成的表皮材料的纤维增强塑料层叠体,所述纤维增强塑料层叠体的构成包括:在板厚度薄的表皮材料的至少1层配置单向纤维增强塑料层,板厚度厚的表皮材料具备层叠结构,在至少1层配置织物纤维增强塑料层,作为上表面表皮材料,在最表层层叠1层由织物碳纤维和环氧树脂构成的预浸料坯A,在其下层叠4层由单向碳纤维和环氧树脂构成的预浸料坯B”,并且公开了由此获得的下述效果:在保持刚性、轻质性的状态下抑制在结构体内部产生的气泡空隙、即抑制因气泡孔隙的发生所致的表面外观不良,能够保持设计性优异的良好外观的表面状态。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具有框架形状的部件(B)的内侧,与前述部件(B)隔开至少一部分而将单侧表面为设计面的板材(A)配置于模具内,通过将接合树脂(C)在前述板材(A)与前述部件(B)之间的空隙中进行注射成型,从而至少在前述板材(A)的外周缘部使前述板材(A)与前述部件(B)接合一体化的构成”,并且公开了由此获得的下述效果:多个结构体以高接合强度接合,其接合边界部具有良好的平滑性,即使成型体具有板材的构成部件,也可实现翘曲降低,能够实现轻质·薄壁化。
另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复合成型品(I),其是具有夹层结构的层叠部件(II)与在该层叠部件(II)的板端部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树脂部件(III)的复合成型品,所述复合成型品的构成中,该夹层结构具有硬质部件层(IIa)和软质部件层(IIb),在层叠部件(II)与树脂部件(III)的接合部中,树脂部件(III)系相对软质部件层(IIb)、至少一部分形成凸形状”,并且公开了由此能够实现轻质、高刚性·高强度且薄壁化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121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