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形材料制造方法以及成形用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19258.X | 申请日: | 202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3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岩永修一;中村尚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D22/28 | 分类号: | B21D22/28;B21D2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形 材料 制造 方法 以及 模具 | ||
一种成形材料制造方法,包括对原材料金属板进行多级拉深来制造具有主体部和凸缘部的成形材料,在多级拉深中包括:预备拉深,在该预备拉深中,由原材料金属板得到主体部坯体;以及至少一次压缩拉深,在该压缩拉深中,通过一边使用模具对主体部坯体施加压缩力一边拉深主体部坯体,来形成主体部,所述模具包括具有压入孔的冲模、冲头以及对主体部坯体的周壁施加沿着主体部坯体的深度方向的压缩力的加压机构,压入孔构成为具有锥形面,该锥形面在压入孔的入口处沿着压入孔的周向延伸并且相对于压入孔的轴向倾斜地延伸,压缩力的分力借助锥形面而朝向压入孔的径向内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和形成于主体部的端部的凸缘部的成形材料的成形材料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下述的非专利文献1等所示,通过进行拉深加工,来制造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和形成于该主体部的端部的凸缘部的成形材料。在拉深加工中,通过拉伸原材料金属板而形成主体部,因此通常主体部的周壁的板厚比原材料板厚薄。
例如,作为下述的专利文献1等所示的马达外壳,有时使用通过像上述那样的拉深加工而成形的成形材料。在该情况下,对主体部的周壁期待作为防止向马达外壳外漏磁的屏蔽材料的性能。另外,根据马达的构造不同,对周壁还期待作为定子的背轭的性能。
周壁越厚,则作为屏蔽材料或背轭的性能越良好。因此,在像上述那样通过拉深加工来制造成形材料时,预计到主体部的板厚减少,将原材料金属板的板厚选定为比作为目的的主体部周壁的板厚要厚。但是,原材料金属板的板厚由于受到制造条件等的影响,因此并非始终是恒定的,而是在被称为板厚公差的板厚的容许范围内变动。另外,由于模具状态的变化、材料特性的偏差等,有时拉深加工中的板厚减少量也会变动。
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马达的高性能化,实现了转子的转速的上升。转子与马达外壳之间的微小错位会产生振动和噪音。为了降低马达的振动和噪音,有时对马达外壳的内径要求高精度的内径圆度。
因此,通常进行如下操作:在完成多级拉深加工后的工序中,对主体部进行精细减薄来提高内径的圆度。在该精细减薄中,将冲模与冲头的间隙(空隙)设定为小于主体部的材料板厚,利用这些冲模和冲头从内侧和外侧这两侧夹住主体部的材料。将冲模与冲头的空隙设定为小于主体部的材料板厚这一情况被称为负空隙。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等中公开了如下的成形材料制造方法:在该成形材料制造方法中,即使原材料金属板的板厚变动,或模具条件变动,通过控制精细减薄前的主体部周壁的板厚的增减或调节精细减薄前的主体部坯体的周壁板厚,也能够高精度地维持主体部的内径圆度。在该成形材料制造方法中,通过进行负空隙的精细减薄加工,换言之,通过进行减小主体部坯体的板厚的精细减薄加工,实现内径圆度的高精度化。
非专利文献1:村川正夫以及另外三人著《塑性加工的基础》,第一版,产业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月16日,p.104~1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17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902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成形材料制造方法中,通过进行精细减薄加工,得到高精度的内径圆度。然而,在精细减薄前的主体部坯体的周壁板厚控制的精度较低时,更具体来说在使主体部周壁过度地增厚时,有时产生以下的问题。
即,在精细减薄前使主体部周壁过度地增厚时,有时主体部坯体向冲模与冲头的间隙的流入受到阻碍,在主体部坯体或主体部的周壁产生断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192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