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分子电解质膜、膜电极接合体、固体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及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35207.6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2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井上祐一;菖蒲川仁;坂本直纪;栗间昭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8/1046 | 分类号: | H01M8/1046;C08J5/20;H01B1/06;H01M4/86;H01M8/10;H01M8/1025;H01M8/1039;H01M8/1067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分子 电解 质膜 电极 接合 固体 电解质 燃料电池 制造 方法 | ||
一种高分子电解质膜,其含有:离子交换当量为0.5~3.0毫当量/g的高分子电解质(a);和选自由氧化钪、乙酸钪、硫酸钪、硝酸钪和碳酸钪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钪化合物(b),前述高分子电解质膜中的源自聚乙二醇(PEG)的成分的总计含量为10ppm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电解质膜、膜电极接合体、固体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及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的电能供给源受到关注,它通过在电池内将氢、甲醇等电化学氧化,从而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而取出。特别是固体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在与其它的燃料电池相比的低温下工作,因此作为汽车替代动力源、家庭用热电联供系统、便携用发电机等值得期待。
这种固体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至少具备膜电极接合体,所述膜电极接合体中,电极催化剂层接合于主要通过高分子电解质膜构成的质子交换膜的两面。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层叠而成的结构的气体扩散电极接合于主要通过高分子电解质膜构成的质子交换膜的两面的结构有时被称为膜电极接合体。
前述质子交换膜指的是由在高分子链中具有磺酸基、羧酸基等强酸性基团、且具有选择性地透过质子的性质的组合物形成的膜。作为这种质子交换膜中使用的组合物,可列举出以化学的稳定性高的Nafion(注册商标、DuPont de Nemours,Inc.制)为代表的全氟系质子组合物。
在燃料电池运转时,分别向阳极侧的气体扩散电极供给燃料(例如氢)、向阴极侧的气体扩散电极供给氧化剂(例如氧、空气),两电极之间通过外部电路连接,由此实现燃料电池的工作。
具体而言,将氢作为燃料的情况下,在阳极侧的电极催化剂上,氢被氧化而产生质子。该质子通过阳极侧的电极催化剂层内的质子传导性聚合物后,在质子交换膜内移动,通过阴极侧的电极催化剂层内的质子传导性聚合物而到达阴极侧的电极催化剂上。
另一方面,通过氢的氧化而与质子同时产生的电子通过外部电路而到达阴极侧的气体扩散电极。在阴极侧的电极催化剂上,上述质子与氧化剂中的氧反应而生成水。此时,取出电能。
此时,质子交换膜需要也发挥作为阻气间隔壁的作用。若质子交换膜的气体透过率高则有可能产生由阳极侧供给的氢向阴极侧泄漏、以及由阴极侧供给的氧向阳极侧泄漏、即交叉泄漏。
若产生交叉泄漏则形成所谓的化学短路的状态而不能取出所希望的电能,另外,由阳极侧供给的氢与由阴极侧供给的氧反应而产生过氧化氢。该过氧化氢由于被供给到电池的加湿气体的供给用配管等中含有的微量的金属(Fe、Cr、Ni等的离子)而分解,生成羟基自由基、过氧化自由基。产生由于这些自由基而质子交换膜的劣化被促进这种问题。
特别是将燃料电池装载于汽车的情况下,认为燃料电池进行超过80℃这种高温条件下的运转、由于加湿器削减所导致的湿度30%RH以下这种低湿度条件下的运转。
另外,作为燃料电池的夹持膜电极接合体的双极板,有希望使用金属制的双极板。
在上述那样的高温条件下和/或低湿度条件下进行运转的情况下,即使使用由据称耐久性优异的全氟系质子组合物形成的质子交换膜作为燃料电池的隔膜,也会产生该质子交换膜的劣化被加速这种问题。
另外,使用金属制的双极板的情况下,金属(Fe、Cr、Ni等)在运转过程中缓慢地溶出,由于所溶出的金属的离子,而如上所述那样过氧化氢被分解,生成自由基种,有可能促进质子交换膜的劣化。
作为抑制上述那样的由于自由基种所导致的质子交换膜的劣化的方法,公开了在构成质子交换膜的高分子电解质膜中分散配混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锰、氧化钴等)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352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 下一篇:涂布体和具备该涂布体的涂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