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加热方法及感应加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35968.1 | 申请日: | 202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4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下谷俊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B45/00 | 分类号: | B21B45/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徐殿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加热 方法 系统 | ||
1.一种感应加热方法,是横向式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定组合的步骤,其中设定向设置在轧制生产线的输送方向上而将钢材加热的多个电感器的各个供给的功率与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多个电感器各自的位置的组合;
所述设定组合的步骤包括:
计算入侧预测温度的步骤,其中所述入侧预测温度表示基于所述多个电感器的所述钢材的加热开始位置处的所述正交方向上的所述钢材的多个分区各自的预测温度;
设定所述组合的候选的步骤;
使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采用了所述候选的情况下的所述多个分区各自的升温量的步骤;
基于所述入侧预测温度和所述升温量计算出侧预测温度的步骤,其中所述出侧预测温度表示基于所述多个电感器的所述钢材的加热结束位置处的所述多个分区各自的预测温度;以及
采用评价函数小于阈值时的所述候选、或所述评价函数为最小时的所述候选作为所述组合的步骤,其中所述评价函数以所述出侧预测温度和表示所述加热结束位置处的所述多个分区各自的目标温度的出侧目标温度为变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计算所述入侧预测温度的步骤中,所述入侧预测温度基于表示比所述加热开始位置靠上游的所述钢材的各分区的实际温度的入侧实际温度来计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材包括位于所述加热开始位置的上游的本次材料、和位于所述加热结束位置的下游并在基于所述多个电感器的所述本次材料的加热之前刚刚被这些电感器加热的上次材料;
设定所述组合的步骤还包括计算所述上次材料的所述出侧预测温度与出侧实际温度的偏差的步骤,其中所述出侧实际温度表示比所述加热结束位置靠下游处的所述上次材料的各分区的实际温度;
在计算所述入侧预测温度的步骤中,基于比所述加热开始位置靠上游处的所述本次材料的多个分区各自的温度和所述偏差,计算所述入侧预测温度。
4.一种横向式的感应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
多个电感器,在轧制生产线的输送方向上设置,将钢材加热;以及
控制装置,基于对所述多个电感器分别供给的功率和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多个电感器各自的位置,对所述正交方向上的所述钢材的多个分区的温度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设定所述功率和所述位置的组合的设定计算处理;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设定计算处理中,
计算入侧预测温度,所述入侧预测温度表示基于所述多个电感器的所述钢材的加热开始位置处的所述多个分区各自的预测温度;
设定所述组合的候选;
使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采用了所述候选的情况下的所述多个分区各自的升温量;
基于所述入侧预测温度和所述升温量计算出侧预测温度,其中所述出侧预测温度表示基于所述多个电感器的所述钢材的加热结束位置处的所述多个分区各自的预测温度;
采用评价函数小于阈值时的所述候选、或所述评价函数为最小时的所述候选作为所述组合,其中所述评价函数以所述出侧预测温度和表示所述加热结束位置处的所述多个分区各自的目标温度的出侧目标温度为变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入侧温度计,设置在比所述加热开始位置靠上游,测量表示所述钢材的各分区的实际温度的入侧实际温度;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设定计算处理中,基于所述入侧实际温度计算所述入侧预测温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出侧温度计,设置在比所述加热结束位置靠下游,测量表示所述钢材的各分区的实际温度的出侧实际温度;
所述钢材包括位于所述加热开始位置的上游的本次材料、和位于所述加热结束位置的下游并在基于所述多个电感器的所述本次材料的加热之前刚刚被这些电感器加热的上次材料;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设定计算处理中,
计算所述上次材料的所述出侧预测温度与所述上次材料的所述出侧实际温度的偏差;
基于比所述加热开始位置靠上游处的所述本次材料的多个分区各自的温度和所述偏差,计算所述入侧预测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未经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3596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