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联型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粒子和造孔剂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37359.X | 申请日: | 202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4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村上博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引能仕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F220/14 | 分类号: | C08F220/14;C08F220/20;C08F222/20;C08F283/06;C08F222/14;H01M4/86;H01M8/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书慧;赵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联 甲基 丙烯酸酯 树脂 粒子 造孔剂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分解性优异、具有适宜硬度的树脂粒子。本发明涉及的树脂粒子是将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和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聚合而得到的交联型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粒子,相对于作为聚合反应原材料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整体,上述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的配合量为60质量%~95质量%,上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的配合量为5质量%~40质量%,上述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的酯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以下,在基于热重量差示热分析的测定中,上述交联型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粒子的5%质量减少温度为180℃~24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联型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粒子。进而,本发明还涉及包含该交联型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粒子的造孔剂。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树脂粒子被用于各种用途,例如涂料用的添加剂(消光剂、用于将微细的凹凸赋予到涂膜表面的外观性赋予剂等)、油墨用的添加剂(消光剂等)、粘接剂的主要成分或添加剂、人工大理石用的添加剂(低收缩化剂等)、纸处理剂、化妆品用的填充材料(用于提高滑动性的填充材料)、色谱中使用的柱填充材料、静电荷图像显影中使用的调色剂用的添加剂、膜用的抗粘连剂、光扩散体(光扩散膜等)用的光扩散剂、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绝缘电线的绝缘层等。
在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的制造工序中,将造孔剂、陶瓷原料粉末、粘合剂、分散剂和有机溶剂等混合来制备浆料,涂布于支承体,将其成型为片状而制作陶瓷生坯片。通过将这样的陶瓷生坯片层叠并烧制,制造电极材料。但是,在以往的方法中,有机成分残留在烧制后的电极表面,这样的有机残渣成为电池效率降低的原因。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如果造孔剂在低温下的分解性差,则所得到的燃料极的表面积降低。对于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使用如下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其是使含有甲基丙烯酸异丁酯、酯取代基为碳原子数4以下的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和2种以上的乳化剂的单体组合物聚合而得到的丙烯酸系树脂粒子,是调节各成分的比例、粒径而在300℃和350℃下加热1小时时的质量减少率为特定数值以上的树脂粒子。另外,在专利文献2和3中也提出了使用特定的平均粒径、粒子尺寸的变动系数在特定的范围内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粒子作为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的造孔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252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207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348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树脂微粒使用70~95重量%的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作为必需的原材料,一旦热分解开始则分解会迅速进行,从而有在基材产生裂缝的风险,因此在热分解性上有改善的余地。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树脂微粒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因此柔软性过高而容易变形,因此有在用作造孔剂时基材中的细孔控制不充分的风险。因此,要求热分解性优异且具有适宜硬度的树脂粒子。
另外,一直以来认为,作为原材料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分子链越长,热分解越容易进行。因此,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使用(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等酯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4以上的化合物。但是,本发明人还意外地发现,通过使用甲基丙烯酸酯而不是丙烯酸酯并相对缩短甲基丙烯酸酯的分子链,可以容易地进行热分解并减少分解后的残渣。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热分解性优异且具有适宜硬度的树脂粒子。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包含该树脂粒子的造孔剂。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一种将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和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聚合而得到的交联型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粒子,通过调节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和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的配合比例并将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的酯取代基的碳原子数设为3以下,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见解而完成的。
即,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交联型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粒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引能仕株式会社,未经引能仕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373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