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84327.5 | 申请日: | 202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62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高松宽史;今西裕明;村田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50/342 | 分类号: | H01M50/342;H01M50/6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制造 方法 | ||
一种用封口板封闭电池壳体的开口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包括盲铆钉,所述盲铆钉经由气体透过膜,向设置在封口板上的开孔部插入,从而被固定在封口板上,气体透过膜包括筒状部和凸肩部,盲铆钉由套筒主体和钉芯构成,套筒主体包括套筒部和凸缘部,钉芯包括向套筒部的中空部插入的轴部和头部,在套筒部和头部被筒状部覆盖住的状态下,套筒部被铆接,从而盲铆钉被固定在封口板上,在气体透过膜与盲铆钉之间,形成有与电池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空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内压调整机构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因此,在充放电时、在高温下保存时等,通过电解液的分解而生成气体。因此,如果长时间使用,则电池内的压力上升,从而电池壳体可能会发生膨胀。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包括向外部排出在电池内生成的气体来调整电池内的压力的机构。
作为如上所述的压力调整机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构造,如图11所示,在上述构造中,在电池壳体200的盖体201上设置通孔,在该通孔内,利用螺钉等按照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保持件202,上述保持件202保持住气体透过片204。在保持件202上形成有气体流通孔203,在电池内生成的气体透过气体透过片204,通过气体流通孔203向外部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5-1679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车载用途为主的应用方面,期望进一步实现电池的高输出化。例如,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下,高输出化的方法有增加极板面积、增加正极活性物质所包含的Ni的量。增加极板面积,会使电池壳体内的剩余空间减少。此外,增加Ni的量,会导致循环特性的下降,通过添加用于抑制上述循环特性的下降的添加剂,会导致气体量的增加。其结果是,电池内的压力上升速度增加,因此,需要与之相应地提高在电池内生成的气体的排出速度。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压力调整机构中,气体的排出速度受到气体透过片的气体透过率的限制,因此,要提高气体排出速度,就需要增加气体透过片的面积或减小气体透过片的厚度。
然而,由于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气体透过片204安装在气体流通孔203的开口端,因此,不能使气体透过片204的面积增大至在气体流通孔203的开口面积以上。另一方面,若使气体流通孔203的开口面积增大,则插入保持件202的通孔也变大,因此会导致盖体201的强度的下降,从而会导致针对电池内压的耐压性能的下降。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压力调整机构中,为了提高气体排出速度而增大通孔来扩大气体流通孔203的开口面积的方案会受限。
此外,如果减小气体透过片的厚度,则气体透过片的成膜偏差会显现出来,这样一来,透过速度的偏差就会增大,因此会导致压力调整机构的品质下降。此外,如果减小气体透过片的厚度,则难以通过铆接等利用透过片的弹力的机械方法来将气体透过片保持在通孔内。此外,能够使用双面胶带等粘接剂将较薄的气体透过片粘接在通孔处来保持上述气体透过片,然而粘接剂会暴露在有机电解液中,因此,并不适合于长时间保持。此外,还可以考虑用热、超声波等将气体透过片熔敷在通孔的缘部的方法,然而由于是不同材料之间的接合,因此难以保证强度,从而并不适合于长时间保持。
如上所述,对于谋求高输出化而导致了内压上升速度增加的电池而言,现有技术中存在压力调整机构不能充分地发挥功能的问题。
本公开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是一种用封口板封闭电池壳体的开口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包括盲铆钉,所述盲铆钉经由气体透过膜插入设置在封口板上的开孔部内,从而被固定在封口板上。气体透过膜包括有底筒状的筒状部和在筒状部的端部形成的环状的凸肩部,盲铆钉由套筒主体和钉芯构成,套筒主体包括中空筒状的套筒部和在套筒部的端部形成的环状的凸缘部,钉芯包括向套筒部的中空部插入的轴部和在轴部的端部形成的头部,头部的外径比中空部的内径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控股株式会社,未经松下控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843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