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堆的仿生相变冷却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11203.0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87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光;杨罡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4007 | 分类号: | H01M8/04007;H01M8/04014;H01M8/04029 |
代理公司: | 太原新航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2 | 代理人: | 王云峰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大功率 燃料电池 仿生 相变 冷却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用于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堆的仿生相变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堆(1)、储水箱(2)、储液箱(3)、两个循环泵(4)、电控三通阀(5)、电加热器(6)、两个散热器(7)、两个仿生换热单元(8)、水气分离器(9)、三个温度传感器(10)、控制器(11);
其中,储水箱(2)中储存有水;储水箱(2)的出口与第一个循环泵(4)的入口连通;第一个循环泵(4)的出口与电堆(1)的加湿口连通;
储液箱(3)中储存有冷却液;储液箱(3)的出口与第二个循环泵(4)的入口连通;第二个循环泵(4)的出口与电控三通阀(5)的入口连通;电控三通阀(5)的第一个出口与电加热器(6)的入口连通;电控三通阀(5)的第二个出口与第一个散热器(7)的入口连通;电加热器(6)的出口、第一个散热器(7)的出口均与第一个仿生换热单元(8)的液体入口连通;
第一个仿生换热单元(8)的液体出口与第二个散热器(7)的入口连通;第二个散热器(7)的出口与第二个仿生换热单元(8)的液体入口连通;第二个仿生换热单元(8)的液体出口与储液箱(3)的入口连通;
第一个仿生换热单元(8)的气体出口分别与电堆(1)的空气入口、电堆(1)的氢气入口连通;电堆(1)的空气出口与第二个仿生换热单元(8)的气体入口连通;第二个仿生换热单元(8)的气体出口与水气分离器(9)的入口连通;水气分离器(9)的液体出口与储水箱(2)的入口连通;
第一个温度传感器(10)安装于第一个仿生换热单元(8)的气体出口;第二个温度传感器(10)安装于电堆(1)的空气出口;第三个温度传感器(10)安装于第二个仿生换热单元(8)的气体出口;
控制器(11)的输入端分别与三个温度传感器(10)的输出端连接;控制器(11)的输出端分别与两个循环泵(4)的控制端、电控三通阀(5)的控制端、电加热器(6)的控制端、两个散热器(7)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仿生换热单元(8)包括箱形壳体(801)、两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两根导液管(803)、两根导气管(804);
第一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包括N块由前向后等距平行排列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且N块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的直边均朝下;第二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包括N-1块由前向后等距平行排列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且N-1块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的直边均朝上;N为正整数,且N≥2;
两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等距交错排列固定于箱形壳体(801)的内腔;
每块半椭圆形冷却板(802)均为空心结构,且每块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的内腔均固定有若干根均匀排列的分流圆柱(805);每根分流圆柱(805)的中心线均呈纵向设置;
第一根导液管(803)同时贯穿箱形壳体(801)的前侧壁、第一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的左下部、第二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的左上部;第一根导液管(803)的侧壁贯通开设有2N-1个导液孔,且2N-1个导液孔与2N-1块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的内腔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一根导液管(803)的后端管口封闭、前端管口作为仿生换热单元(8)的液体入口;
第二根导液管(803)同时贯穿箱形壳体(801)的后侧壁、第一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的右下部、第二组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的右上部;第二根导液管(803)的侧壁贯通开设有2N-1个导液孔,且2N-1个导液孔与2N-1块半椭圆形冷却板(802)的内腔一一对应地连通;第二根导液管(803)的前端管口封闭、后端管口作为仿生换热单元(8)的液体出口;
第一根导气管(804)贯穿箱形壳体(801)的左侧壁后上部,且第一根导气管(804)的左端管口作为仿生换热单元(8)的气体入口;
第二根导气管(804)贯穿箱形壳体(801)的右侧壁前下部,且第二根导气管(804)的右端管口作为仿生换热单元(8)的气体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120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