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12942.1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3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娟;刘雨轩;王洪利;蓝一洋;宋文君;聂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2 | 代理人: | 宋宝库;王天骐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身 结构 车辆 | ||
本发明属于车辆结构领域,具体涉及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及车辆。本发明旨在解决传统汽车的B柱结构遇到侧碰时,B柱下端会溃缩,B柱内板上段会从焊点的地方撕裂,因而难以满足车身安全性能的需求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的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其中车身包括顶盖边梁内板,B柱结构包括B柱内板,B柱结构还包括加强件,加强件与顶盖边梁内板和B柱内板固定连接。本发明的B柱结构在顶盖边梁内板和B柱内板的连接处设置加强件,当车辆遇到侧碰时,加强件受到的作用力可以分散传递给顶盖边梁内板和B柱内板,从而有效降低了顶盖边梁内板和B柱内板的连接点受到的作用力,可以有效的缓解车辆遇到侧碰时B柱内板从焊点的地方撕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当今新能源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新能源车具备可以节约燃油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环境的特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而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车与传统汽车的一大不同之处在于新能源车需要携带较重的电池包,有的电池包的重量可达500-600KG,导致新能源车的车重大幅增加,因而相应的对新能源车的车身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汽车的B柱是车辆前后门之间的柱子,用于缓冲车辆侧面以及车辆顶部所受到的撞击,保护驾驶员与乘客的安全。新能源车由于门槛需要保护电池框架,设计门槛在侧碰时变形很小,基本所有的侧碰吸能靠B柱承受。传统的汽车B柱结构设计如果直接运用到新能源车上,当新能源车遇到侧碰时,相比传统汽车的侧碰,新能源车的B柱下端会溃缩更多,B柱内板上段会从焊点的地方撕裂。因而传统汽车的B柱结构设计已经难以满足新能源车的车身安全性能的需求。
相应的,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及车辆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汽车的B柱结构遇到侧碰时,B柱下端会溃缩,B柱内板上段会从焊点的地方撕裂,因而难以满足车身安全性能的需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所述车身包括顶盖边梁内板,所述B柱结构包括B柱内板,所述B柱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所述顶盖边梁内板和所述B柱内板固定连接,并形成侧围内板组件。
在上述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B柱结构还设有加强板组件,加强板组件与侧围内板组件连接。所述加强板组件盖设在所述B柱内板和所述顶盖边梁内板的外侧并与所述B柱内板和所述顶盖边梁内板固定连接,并形成B柱空腔,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B柱空腔内。
在上述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件包括连接部和连接块,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块与所述顶盖边梁内板和所述B柱内板固定连接。
在上述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连接块一体成型,或者,所述连接块为沿所述连接部的侧面形成的翻边结构。
在上述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块设有四个且均匀的分布于所述连接部的侧面,三个所述连接块与所述B柱内板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连接块与所述顶盖边梁内板固定连接。
在上述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与所述顶盖边梁内板固定连接的所述连接块的厚度和远离所述顶盖边梁内板的与所述B柱内板固定连接的所述连接块的厚度大于其他两个所述连接块的厚度,或者,与所述顶盖边梁内板固定连接的所述连接块的厚度大于其他三个所述连接块的厚度。
在上述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件呈带有边沿的帽状。
在上述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加强板组件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未经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29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