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燃增强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13815.3 | 申请日: | 202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99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发明(设计)人: | 刘亮;俞建;方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L25/06;C08K3/22;C08K3/38;C08K7/14;C08K5/3492;C08K13/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张梦媚 |
地址: | 230088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燃 增强 聚酰胺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中公开了一种阻燃增强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组合物由50~80份的母粒A和20~50份的母粒B按照重量份制备而成,其中母粒A中包含聚酰胺、溴系阻燃剂、协效阻燃剂、三聚氰胺类阻燃剂以及低于母粒A总重量份15%的玻璃纤维,母粒B包含聚酰胺和高于母粒B总重量份30%的玻璃纤维且不含三聚氰胺类阻燃剂。该阻燃增强聚酰胺具有高灼热丝起燃温度GWIT、高耐漏电起痕指数CTI以及综合性能优良,可满足多样化的电子电器产品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改性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燃增强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胺组合物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耐磨性、耐化学品性、耐热氧老化性等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电动工具、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电子电器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子电器产品的安全性问题日益重视,特别是对于高灼热丝和高漏电起痕指数的聚酰胺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
目前,溴系阻燃体系由于阻燃效率高、加工性能优异、对材料性能影响较小,被广泛应用于聚酰胺材料的阻燃改性,但溴系阻燃聚酰胺材料耐灼热丝和耐漏电起痕效果一般较低,通常GWIT只能达到750℃,CTI只能达到250V,无法满足很多电子电器应用场合。
按照传统的改进方法,在常规溴系阻燃增强聚酰胺材料上继续添加阻燃剂,比如一般常规使用的三聚氰胺类阻燃剂,虽然能使聚酰胺材料的灼热丝温度提高,提高其阻燃性能,但材料的力学性能非常差,特别是对于溴系阻燃增强PA66材料,由于加工温度高,导致三聚氰胺类阻燃剂分解,使得组合物出现刚性差、冲击强度低、韧性不足等情况,更严重的情况可能会使得组合物无法正常挤出造粒以及后续的注塑成型,并最终导致组合物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有必要提供一种阻燃增强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首先获得母粒A和母粒B,母粒A中含有溴系阻燃剂、协效阻燃剂、三聚氰胺类阻燃剂和第一玻璃纤维,母粒B中不含有三聚氰胺类阻燃剂和且添加有第二玻璃纤维,最后将母粒A和母粒B共混,使得得到的阻燃增强聚酰胺组合物具有高灼热丝起燃温度、高漏电起痕指数且综合性能优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燃增强聚酰胺组合物,其由50~80份的母粒A和20~50份的母粒B按照重量份制备而成;
所述母粒A由25~50份聚酰胺、30~40份溴系阻燃剂、2~6份协效阻燃剂、5~20份三聚氰胺类阻燃剂、0.2~0.5份抗氧剂、0.2~0.5份润滑剂和第一玻璃纤维按照重量份制备而成;所述母粒B由30~70份聚酰胺、0.2~0.5份抗氧剂、0.2~0.5份润滑剂和第二玻璃纤维按照重量份制备而成;
其中,所述阻燃增强聚酰胺组合物中,所述第一玻璃纤维的添加份数低于所述母粒A总重量份的15%,所述第二玻璃纤维的添加份数高于所述母粒B总重量份的30%。
针对现有的阻燃聚酰胺组合物存在的灼热丝起燃温度、漏电起痕指数低的问题,本发明中首先获得母粒A和母粒B,母粒A中添加有有溴系阻燃剂、协效阻燃剂、三聚氰胺类阻燃剂和较少的玻璃纤维,母粒B中不含有三聚氰胺类阻燃剂和且添加有较多的玻璃纤维,最后将母粒A和母粒B共混,由于一般添加三聚氰胺类阻燃剂虽然能够提高阻燃性,但由于三聚氰胺类阻燃剂耐温性能差,在高玻纤增强体系生产过程易分解,颗粒发泡无法正常生产,因此,本发明中将低玻纤含量的玻璃纤维和三聚氰胺类阻燃剂混合得到母粒A,再与高玻纤含量且不含三聚氰胺类的母粒B均化成型,溴系阻燃剂与三聚氰胺类阻燃剂通过该方案可发生协同作用,明显提高聚酰胺组合物的灼热丝性能和耐漏电起痕指数,同时该阻燃增强聚酰胺组合物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的聚酰胺可以为本领域中的常规选择,具体实例包括但不限于PA6、PA12、PA66等,优选的,所述聚酰胺为PA66,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PA66的相对粘度为2.4~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38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