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筒形扳手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18151.X | 申请日: | 202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5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郝利民;贾金山;阚博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5B13/10 | 分类号: | B25B13/10;B25B23/00 |
代理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11010 | 代理人: | 焉明涛 |
地址: | 10001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扳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筒形扳手,包括:筒体1、胀塞2和拉杆3;胀塞2,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拉杆3,一端与所述胀塞2固定,另一端延伸至筒体1外;所述筒体1沿轴向开设有预设数量的切割缝14,所述筒体1内壁还设置有锥面12;所述筒体1的一端上设置有筒体开口11,所述胀塞2可在所述拉杆3的带动下沿所述锥面12移动,以改变所述筒体开口11的大小。本发明通过在筒体的一端上设置有筒体开口,利用胀塞在拉杆的带动下沿锥面移动,实现改变筒体开口的大小的效果以实现扳手效果,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薄壁筒形件螺纹联接时,不易拆装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筒形扳手。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装备结构的小型化发展,光电瞄具类产品的设计越来越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如图1所示,镜筒联接处设计也越来越轻薄。在生产过程中,两个镜筒螺纹联接时拆装难度也加大了。如图1所示,在拆装过程中需要将第一连接部101与第二连接部102连接,因为着力面积过小,没有合适的装配工具,只能用手直接旋紧或旋松,造成松紧不一致,镜筒易变形,常常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给产品带来了故障隐患,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筒形扳手,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薄壁筒形件螺纹联接时,若一边无外着力点,则不易拆装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筒形扳手,包括:筒体1、胀塞2和拉杆3;
所述胀塞2,设置在所述筒体1内;
所述拉杆3,一端与所述胀塞2固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筒体1外;
所述筒体1沿轴向开设有预设数量的切割缝14,所述筒体1内壁还设置有锥面12;
所述筒体1的一端上设置有筒体开口11,所述胀塞2可在所述拉杆3的带动下沿所述锥面12移动,以改变所述筒体开口11的大小。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1与所述拉杆3之间通过螺纹配合,旋拧所述拉杆3以实现拉动所述胀塞2。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杆3与所述胀塞2之间设置有配合间隙,所述配合间隙用于保证所述胀塞2跟随所述拉杆3轴向移动,且不随所述拉杆3转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杆3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操作部4。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部4上开设有辅助孔41,所述辅助孔41用于配合外接加长杆,以增大旋拧力臂。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筒体1的另一端还开设有凹槽15,所述凹槽15用于减小所述筒体开口11大小变化过程中的阻力。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筒体1上开设有两个及以上所述切割缝14的情况下,两个及以上的所述切割缝14沿呈对称分布。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1长度大于80m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杆3与所述胀塞2采用反向螺纹固定。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筒体的一端上设置有筒体开口,利用胀塞在拉杆的带动下沿锥面移动,实现改变筒体开口的大小的效果从而达到扳手效果,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薄壁筒形件螺纹联接时,不易拆装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背景技术电子装备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81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