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18991.6 | 申请日: | 202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3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丁思佳;杨占林;王继峰;蒋淑娇;姜虹;唐兆吉;王会刚;刘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1/20 | 分类号: | B01J31/20;B01J31/22;B01J27/051;B01J37/00;B01J37/08;B01J37/02;B01J37/20;C10G45/08;C10G45/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精制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催化剂中含有羰化钼,以最终加氢精制催化剂的重量为基准,所述羰化钼的含量为4.0wt%‑25.0wt%,优选5.0wt%‑20wt%,进一步优选7.0wt%‑16.0wt%。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载体中引入羰化钼、第VIII族金属元素、有机络合物;然后进行干燥、任选焙烧制得最终加氢精制催化剂。所述方法制备的催化剂钼的硫化温度降低,大幅提高了Ni‑Mo‑S活性相的形成,进而提高了催化剂整体加氢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活性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背景
钼是目前石化行业加氢催化剂使用的主金属。加氢催化剂中起主要催化作用的Mo-Ni-S活性相的理想结构是以MoS2为骨架,助金属Ni或者Co负载在MoS2的边角位上。为了最大化实现这种优势的Ni-Mo-S活性相,催化剂在硫化过程中使钼物种先硫化,形成MoS2骨架,使Ni(Co)物种后硫化。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有机络合剂与金属镍发生相互作用,来提高镍的稳定性,延迟镍的硫化。
CN107812528A 公开了一种两次浸渍含有机络合剂的浸渍液的方法,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络合剂的用量,提高络合比例,提高催化剂活性。但是这种方法难以克服有机络合剂热稳定性较差,在实际硫化过程中会在MoS2活性相形成之前提前分解,难以高效形成Ni-Mo-S活性相,造成硫化效果不理想。
CN104593050A公开了一种使用含有机络合剂的第VIII族活性金属的浸渍液处理硫化态加氢催化剂的方法,所述方法可以钝化硫化型催化剂,便于催化剂的运输、储存和装填,而且还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加氢性能。但是这种方法没有将后负载的Ni进行硫化,只是在MoS2活性相上覆盖一层氧化态的镍,经氢气还原后以金属镍而非硫化镍的形式覆盖在活性相上,也没有形成高效的Ni-Mo-S活性相。
CN103055956A公开了一种使用将VIII族活性金属与含氮配体的络合剂配置成水溶液作为第一步浸渍液,将VIB族活性金属与醇和羧酸等有机物配成水溶液作为后续浸渍液。所述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虽然具有较高的脱硫活性,但是此方法没有解决有机络合物在高温硫化过程中提前分解问题,导致镍提前被硫化,造成Ni和Mo的分相,难以成行高效的Ni-Mo-S活性相。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使钼的硫化温度降低,大幅提高了Ni-Mo-S活性相的形成,进而提高了催化剂整体加氢性能。
一种加氢精制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中含有羰化钼,以最终加氢精制催化剂的重量为基准,所述羰化钼的含量为4.0wt%-25.0wt%,优选 5.0wt%-20wt%,进一步优选 7.0wt%-16.0wt%。
上述加氢精制催化剂中,所述催化剂中含有有机络合物。所述有机络合物为乙二胺四乙酸,氨三乙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马来酸,富马来酸,甘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以最终加氢精制催化剂的重量为基准,所述有机络合物的重量含量为1.0%-15%,优选为2.0-10.0%,进一步优选为 3.0-6.0%。
上述加氢精制催化剂中,所述催化剂中羰化钼中钼原子含量以摩尔计占催化剂中总钼原子摩尔含量的25%-90%,优选30-85%,进一步优选50-80%。
上述加氢精制催化剂中,所述催化剂中含有第VIII族金属元素,所述第VIII族金属元素以第VIII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盐形式存在,所述VIII族金属元素包括Fe、Co、Ni、Pd、Pt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Co和/或Ni,进一步优选为N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89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