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云数据、云计算的火电厂智慧燃烧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20405.1 | 申请日: | 202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97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谭增强;牛国平;牛拥军;周梦伟;徐梦茜;肖兴;常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54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计算 火电厂 智慧 燃烧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云数据、云计算的火电厂智慧燃烧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构建云数据库,云数据库分为标杆数据库和原始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包括火电厂的DCS数据,将火电厂DCS数据分为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其中,输入数据包括机组负荷、磨煤机的给煤量、锅炉给水量、给水温度、过热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再热蒸汽压力、煤质参数、一次风量、二次风量、氧气浓度、燃烧温度、一次风温度、二次风温度、燃烧器摆角、燃料风门开度、二次风门开度、燃尽风门开度以及换热面壁温,输出数据包括换热面壁温、NOx浓度以及锅炉效率;所述的煤质参数包括:实时入炉的煤种工业分析结果、元素分析结果、发热量和灰熔融特性数据中的一种或多种;
S2:对原始数据库中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进行异常值处理,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分别得到换热面壁温、NOx浓度、锅炉效率的前6~15个主成分,分别标记为换热面壁温主成分输入数据、NOx浓度主成分输入数据与锅炉效率主成分输入数据;
S3:构建一体化预测模型,一体化预测模型包括:换热面壁温预测模型、脱硝反应器入口NOx浓度分布预测模型和锅炉效率预测模型,分别采用步骤S2的换热面壁温主成分输入数据、NOx浓度主成分输入数据、锅炉效率主成分输入数据对换热面壁温预测模型、脱硝反应器入口NOx浓度分布预测模型和锅炉效率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换热面壁温预测值、NOx浓度预测值与锅炉效率预测值;
S4:建立模型校准系统,模型校准系统的数据包括:炉膛的多点壁温数据、脱硝入口烟道的网格法测得的NOx浓度数据与锅炉效率数据;
S5:将步骤S3得到的换热面壁温预测值、NOx浓度预测值、锅炉效率预测值与步骤S4的模型校准系统的数据进行比较,均方根误差在15%以内则满足要求,则进行步骤S6;如果不满足,返回步骤S2;
S6:将换热面壁温预测值、NOx浓度预测值、锅炉效率预测值与步骤S4的模型校准系统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在标杆数据库中;
S7:根据一体化预测模型提供的换热面壁温预测值、NOx浓度预测值与锅炉效率预测值,进行计算,得到最佳运行参数,实现锅炉燃烧及污染物生成的动态优化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云数据、云计算的火电厂智慧燃烧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Ox浓度包括网格法测试得到的脱硝A反应器入口NOx浓度分布与脱硝B反应器入口NOx浓度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云数据、云计算的火电厂智慧燃烧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云数据库通过智能数据传输模块连接有云服务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云数据、云计算的火电厂智慧燃烧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一体化预测模型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概率神经网络、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深度信念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基于粒子群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与蚁群优化算法神经网络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云数据、云计算的火电厂智慧燃烧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通过智慧运行控制模块进行计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云数据、云计算的火电厂智慧燃烧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智慧运行控制模块采用蚁群算法、菌群算法、蛙跳算法、人工蜂群算法、花朵授粉算法、遗传算法、差分进化算法以及免疫算法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西热锅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040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低待机功耗的开关电源
- 下一篇:一种压敏垫板及其制备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