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线缆连接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21121.4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9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李辉;董敏;王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丰豪 |
地址: | 美国北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线缆 连接器 | ||
本公开涉及一种通信线缆连接器,包括:本体,其包括用于容纳第一通信线缆的第一端部部分、用于容纳第二通信线缆的第二端部部分、和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狭槽,第一通信线缆的导线和第二通信线缆的导线能够分别从相对的两端延伸到中间部分的所述至少一个狭槽的下方;至少一个金属连接元件,其能够插置在中间部分的所述至少一个狭槽中并与第一通信线缆的导线和第二通信线缆的导线接触,以连接第一通信线缆和第二通信线缆;和按压元件,其能够安装在本体上,以对所述至少一个金属连接元件施加压力、和/或对第一通信线缆与第二通信线缆施加压力。本公开的通信线缆连接器具有结构简单、部件数量少、不需要额外的联接件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通信系统。更特别地,本公开涉及一种通信线缆连接器,比如,用于连接两条单对以太网线缆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单对以太网越来越受重视。单对以太网是一种先进而简单的以太网连接形式,其仅使用一对铜导线即可传输数据和电力,并能够提供可靠、高效的通信。因此,单对以太网具有布线简单、成本低、重量轻、可靠、高效且易于安装等优点。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连接两条单对以太网线缆,用以传输数据和电力、或者用以延长单对以太网线缆的长度。在目前的解决方案中,如图1所示,通常采用两个分别预安装在两条单对以太网线缆1的端部的单对以太网连接器2以及用于连接两个单对以太网连接器2的联接件3来实现两条单对以太网线缆的连接。专利文献WO2020051340公开了一种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的解决方案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单对以太网连接器2通常包括外壳体、屏蔽包裹件、和接触载体组件等,不利于制造和组装;另外,由于需要两个单对以太网连接器2以及用于连接两个单对以太网连接器2的联接件3,所以增加了制造成本;等等。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线缆连接器。所述通信线缆连接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用于容纳第一通信线缆的第一端部部分、用于容纳第二通信线缆的第二端部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和第二端部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其中,所述中间部分包括至少一个狭槽,所述第一通信线缆的导线和所述第二通信线缆的导线能够分别从相对的两端延伸到所述中间部分的所述至少一个狭槽的下方;至少一个金属连接元件,所述至少一个金属连接元件能够插置在所述中间部分的所述至少一个狭槽中并与所述第一通信线缆的导线和所述第二通信线缆的导线接触,以连接所述第一通信线缆和第二通信线缆;和按压元件,所述按压元件能够安装在所述本体上,以对所述至少一个金属连接元件施加压力、和/或对所述第一通信线缆与所述第二通信线缆施加压力。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本体的中间部分包括止挡元件,所述止挡元件用于止挡所述第一通信线缆的导线和所述第二通信线缆的导线在所述中间部分中的延伸并将所述第一通信线缆的导线与所述第二通信线缆的导线间隔开。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按压元件以卡扣配合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本体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通信线缆连接器包括两个或更多个金属连接元件,并且所述本体的中间部分包括能够将所述两个或更多个金属连接元件插置于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狭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两个或更多个狭槽将插置于其中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金属连接元件彼此绝缘地间隔开。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端部部分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通信线缆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通信线缆的第二凹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尺寸分别适配所述第一通信线缆和所述第二通信线缆的外周尺寸,以防止所述第一通信线缆和所述第二通信线缆摆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11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