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植生低碱度混凝土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21451.3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5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辉;单冬;钱元弟;雷团结;王孝平;吴熹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十七冶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6 | 分类号: | C04B28/06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于婉萍;平静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再生 植生低 碱度 混凝土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植生低碱度混凝土及其制作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建筑固废再生植生低碱度混凝土,包含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建筑固废粗颗粒20%~30%,建筑固废细颗粒10%~30%,造纸污泥陶粒20%~30%,水泥10%~30%,外加剂0.1%~0.5%,磷酸二氢钾0.05%~0.15%,乙二醇叔丁醚0.5%~1.0%,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0.04%~0.1%。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保证混凝土力学性能及透水性能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其碱度,从而适于植物的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植生低碱度混凝土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新建、房屋改建、扩建、重建及重新规划后的拆除建筑物所遗留的建筑垃圾已达28亿吨/年,建筑固体废弃物带来了占用农田、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污染大气等一系列危害。如何尽快地处理这些数目巨大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以期得到满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变废为宝,造福人类,并能兼顾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者们想到了对建筑固废做相应的再生处理研发,于是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使用生态混凝土既能减少对环境的负荷,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为人类构造舒适的环境。低碱度胶凝材料要求水化凝固以后的pH值持续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水平,使得植物根系能够在其中生长繁茂。目前,降低碱度的方法主要为自然碳化法和封碱法,但是前者破坏了水泥内部的微观结构,导致混凝土胶结能力大幅度降低;后者所用的高分子化合物毒性强,易分解,施工成本高。因此以上方法皆适合用于混凝土的制作。此外,采用上述方法还容易导致所得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经检索,目前关于低碱度再生环保混凝土的研究已有相关专利公开。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710404785.2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该申请案的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包括污泥陶粒、硫铝酸盐水泥、减水剂、粉煤灰、矿渣微粉、草木灰、硫酸铝和水,通过硫酸铝来调控低碱度生态混凝土的碱度,使得该混凝土不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采用该申请案的方案制备所得低碱度胶凝材料的pH值小于11,并且具有和普通混凝土相同的力学性能,同时具备了通用材料所没有的生物适用性。但该申请案的原料中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不利于降低混凝土的碱性,且其骨料颗粒集配不够合理,所制备的混凝土强度不高。
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910037387.0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环保型生态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该申请案的生态混凝土其原料包括水、水泥、粗骨料、固废陶粒、细骨料、纳米二氧化钛改性纤维质混合物、聚羧酸减水剂、引气剂、专用复合外加剂,专用复合外加剂包括硫酸铵、硝酸钠、硅酸钠、磷酸二氢钾,并将混合溶液分为三份,依次加入原料中,混合均匀,得到环保型生态混凝土。该环保型生态混凝土,在不降低生态混凝土透水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了生态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而且降低了生态混凝土的pH值,适应植物的生长,同时通过添加固废陶粒,实现了废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生态混凝土的实用性和适用范围。但该申请案中纳米二氧化钛改性纤维质混合物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需要浸泡5~14h,且需要进行加热软化、冷却、粉碎、研磨等工艺,不利于节能降耗。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低碱度生态混凝土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植生低碱度混凝土及其制作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保证混凝土力学性能及透水性能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其碱度,从而适于植物的生长。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建筑固废再生植生低碱度混凝土,该混凝土包含如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十七冶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十七冶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14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