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遮光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23903.1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9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马从国;翁润庭;崔家兴;丁晓红;王苏琪;杨艳;柏小颖;周恒瑞;张月红;李亚洲;刘伟;张利兵;叶文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4N1/04 | 分类号: | H04N1/04;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廖娜;李锋 |
地址: | 22300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遮光 控制系统 | ||
1.一种遮光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机架(10)上的物体传送装置(4)、遮光装置(3)和扫描装置(1);所述物体传送装置用于将待扫描物体传输到扫描区域内,所述遮光装置用于对所述扫描区域的顶部和四周进行遮光,所述扫描装置用于对所述待扫描物体进行扫描;
所述遮光装置包括单片机控制器、固定有位移传感器的升降框(35)以及固定在所述升降框(35)上的升降遮光布(34),所述单片机控制器通过调节升降框(35)升降带动升降遮光布(34)收放;
所述单片机控制器包括STM32单片机、L298电机驱动电路和STM32单片机中的智能控制器,其中智能控制器包括3个NARX神经网络模型、ESN神经网络模型、PID控制器、LSTM神经网络模型、动态递归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多个Elman神经网络模型和1个按拍延迟线TDL;STM32单片机、L298电机驱动电路、升降框、升降遮光布和位移传感器组成遮光布收放调节平台,STM32单片机中的智能控制器实现对升降遮光布收放进行智能化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智能控制器中,3个NARX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为NARX神经网络模型1、NARX神经网络模型2和NARX神经网络模型3,NARX神经网络模型1的输出分别为PID控制器和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应的输入以及动态递归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应的输入,动态递归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的3个输出分别作为PID控制器输入的比例、微分和积分系数,PID控制器输出值和LSTM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值的和作为NARX神经网络模型2的输入,NARX神经网络模型2的输出分别为动态递归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应的输入、L298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入和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应的输入,位移传感器检测升降框位移值分别作为按拍延迟线TDL和NARX神经网络模型3的输入,NARX神经网络模型3的输出分别为动态递归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应的输入和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应的输入,按拍延迟线TDL输出的升降框多个位移值分别作为多个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多个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出作为ESN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ESN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值作为升降框位移反馈值,升降框位移给定值和ESN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值的误差和误差变化率作为NARX神经网络模型1的输入;NARX神经网络模型2实现对PID控制器输出值和LSTM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值的和进行预测和对升降框位移的再一次预测控制,ESN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多个Elman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值的融合和对升降框位移量的再一次精确预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光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遮光布收放调节中,STM32单片机中智能控制器的NARX神经网络模型2输出作为L298电机驱动电路的输入,L298电机驱动电路输出作为升降框中驱动电机的输入,升降框带动升降遮光布移动,位移传感器测量升降框移动量,位移传感器的输出分别作为STM32单片机中智能控制器的按拍延迟线TDL和NARX神经网络模型3的输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光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装置中,支架(311)固定在所述机架(10)上且位于所述扫描区域四周,顶面遮光布(31)和升降遮光布(34)均通过收放机构分别安装在所述支架(311)的顶部和四周;当所述物体传送装置(4)中的透明放置板(42)位于所述扫描区域内时,所述顶面遮光布(31)覆盖所述扫描区域的顶部,所述升降遮光布(34)覆盖所述扫描区域的四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遮光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放机构包括升降框(35)和安装在所述支架(311)顶面两端相互平行的第一转轴(32)和第二转轴(33),所述顶面遮光布(3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32)上,另一端与顶面牵引绳(38)的一端连接,所述顶面牵引绳(38)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轴(33)上;所述升降遮光布(34)固定在所述升降框(35)上,所述升降框(35)滑动连接在所述支架(311)外壁,且所述升降框(35)的四侧分别连接有升降牵引绳(39),四根所述升降牵引绳(39)的顶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32)和所述第二转轴(3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390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