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酸性液中高效分离硒碲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23937.0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06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登高;蒋训雄;范艳青;汪胜东;卢苏君;冯林永;刘巍;蒋伟;赵峰;李达;苏玉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19/02 | 分类号: | C01B19/02;C22B15/00;C22B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智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929 | 代理人: | 尹春雷 |
地址: | 737199***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性 高效 分离 方法 | ||
一种从酸性液中高效分离硒碲的方法,属于湿法冶金技术领域。依次包括以下步骤:(1)铜阳极泥加压浸出得到酸性液,往酸性液中加入草酸,沉淀除铜,液固分离得到除铜后液;(2)往除铜后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还原沉淀分离硒,液固分离得到沉硒后液;(3)往沉硒后液中加入含氯离子物质,然后通入二氧化硫气体,还原沉淀分离碲。本发明的方法,采用预先除铜,二氧化硫分步还原沉硒、沉碲技术,工艺中无铜粉消耗,铜、硒、碲分离效果,可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工艺流程并为后续的精碲制备提供便利条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湿法冶金技术领域,涉及含铜、硒、碲的酸性溶液中分离硒碲的方法,特别是从铜阳极泥加压浸出液中分离硒碲的方法。
背景技术
硒(Se)是一种稀少而又分散的元素,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动物和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在自然界中很少有集中的矿床,地壳中的含量为一亿分之一。它主要伴生在重金属硫化矿中,且矿石中硒的品位一般都很低。由于硒的稀有性,从矿石中直接回收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其主要来源是在重金属硫化矿冶炼过程中作为综合利用原料的副产品回收。目前,提取硒的主要原料是铜电解精炼阳极泥、铜硫化矿的冶炼烟尘、铅鼓风炉烟尘、硫酸厂的残泥等。
工业生产的碲元素主要来源于铜电解精炼工艺中的阳极泥,通常含碲2~10%,绝大多数以Ag2Te、Cu2Te、Au2Te等形式存在。由于各铜冶炼厂采用的铜原料不同,铜阳极泥的碲含量有较大差异,高的可达5~6%,低的仅0.5~0.8%,甚至更低,但大多数含量在1%左右。
近年来高压浸出技术迅速发展和应用,利用高压浸出对阳极泥进行预处理,部分银、硒随着铜、碲、镍一同浸出。浸出后用铜粉沉淀置换或二氧化硫还原法法从溶液中回收银、硒、碲。
铜粉置换法是将碲转化成碲化铜的状态而有效地回收。碲化铜中碲和铜的分离,必须先采取低酸分铜,然后再通过碱浸提碲,氧化碱浸后的浸出液加入20%的稀硫酸中和,生产二氧化碲,中和后液返回低酸浸铜;生产出的二氧化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再通过电解制备精碲;铜碲渣含碲一般只有10%~30%,最高不超过50%,每沉淀1t碲消耗2-3t铜粉,因此从碲化铜生产碲的工艺存在流程长、碲回收率低等问题。
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是一种良好的还原剂,理论上可将溶液中的硒、碲还原成单质硒、碲。但是当溶液中有大量二价铜离子存在时,还原剂使部分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一价铜离子,一价铜离子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活性单质铜,单质铜与溶液中的碲反应生成碲化铜,在沉硒时碲亦会同时形成碲化铜沉淀。在沉碲时,如果还原反应在没有氯离子的纯硫酸盐体系中很难进行,须维持溶液中足够高的氯离子浓度,使碲和氯形成络离子以促进还原反应,而当溶液中同时存在铜、碲、氯离子,特别是铜浓度较高时,采用二氧化硫或或亚硫酸盐还原时,溶液中的二价铜离子部分被还原成一价铜离子,进而与氯离子形成难溶于水和酸的氯化亚铜沉淀,从而与碲一起沉淀,得到碲含量低的铜碲混合沉淀,铜碲混合沉淀的后续处理依然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高效分离硒、碲的新工艺,为消除铜离子对还原沉硒、沉碲的影响,先通过脱除铜阳极泥加压浸出液中大部分的铜离子,再进行分步还原分离硒、碲,进而达到高效分离硒、碲的目的。该方法解决了铜阳极泥加压浸出液在沉硒过程中硒不能完全沉淀,影响硒的直收率指标,并造成后续沉碲尾料中硒含量偏高,不利于碲的精炼提取,也降低了碲的直收率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从酸性液中高效分离硒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铜阳极泥加压浸出得到酸性液,往酸性液中加入草酸,沉淀除铜,液固分离得到除铜后液;
(2)往除铜后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还原沉淀分离硒,液固分离得到沉硒后液;
(3)往沉硒后液中加入含氯离子物质,然后通入二氧化硫气体,还原沉淀分离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39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