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计算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煤耗和供电煤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26005.1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92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吴涛;赖菲;徐创学;薛晗光;王智微;何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00 | 分类号: | G06F17/00;G06Q10/06;G06Q50/06;G06F17/1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计算 热电 联产 机组 供热 煤耗 供电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算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煤耗和供电煤耗的方法,包括步骤:步骤一:根据汽轮机热力特性书拟合低压缸效率与低压缸流量的关系曲线;步骤二:根据纯凝工况试验报告,利用汽轮机轴端发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对应工况的数据点,拟合出汽轮机轴端功率与机械效率和发电机效率乘积的关系曲线;步骤三:分别计算给定主蒸汽流量下,纯凝时的发电功率和不同供热功率下的发电功率;步骤四:计算发电热耗量,并以此为根据计算发电煤耗率;步骤五:计算供热煤耗率。本发明不仅可以同时计算出较为真实准确的供热煤耗率和发电煤耗率,而且计算结果具有相对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煤电厂热电联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煤耗和供电煤耗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热电联产是指发电厂既生产电能,又利用汽轮发电机做过功的蒸汽对用户供热的生产方式,即同时生产电能和热能的工艺过程,较之分别生产电、热能方式节约燃料。由于同时生产热和电两种产品,在核算成本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涉及到热和电这两种产品各自的成本,而成本核算与供热、供电煤耗密切相关,这就产生了煤耗如何分摊及分摊准确性的问题。
目前很多计算供热、供电煤耗是基于实时数据来计算的,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地弊端,如在机组运行时锅炉吸热量和汽轮机组发电量供热量存在时延性,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且实时数据必须要保证是稳定工况的数据,否则就会出现一个输出参数对应多种输入参数的情况。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一种确定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煤耗的方法[P].中国专利:2019102025449,2019.10.11.
该发明涉及一种确定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煤耗的方法,属于燃煤电厂热电联产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下列步骤:步骤一:分别计算热电联产机组中锅炉每小时总吸热量Qnet,蒸汽经汽轮机做功后,发电机每小时发电收益Pg,热网每小时供热收益Ph,根据“成本-收益”的模型,计算热电联产机组的热电标准收益煤耗。步骤二:按照传统的好处归电的方式,通过供电煤耗b,计算热电联产机组发电部分的收益标准煤耗。步骤三:计算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部分的收益标准煤耗。步骤四:计算热电联产机组供热部分的实际供热煤耗。
目前很多计算供热、供电煤耗是基于实时数据来计算的,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地弊端,如在机组运行时锅炉吸热量和汽轮机组发电量供热量存在时延性,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且实时数据必须要保证是稳定工况的数据,否则就会出现一个输出参数对应多种输入参数的情况,以上都会导致计算出来的供热、发电煤耗不准确、波动大、计算过程可复制性差。因此本发明提出基于机组大修后的性能试验报告以及汽轮机热力特性书提供的纯凝工况时的参数,利用成本固定法来逐步计算出供热时的参数相互关系。
根据实时数据计算出来的供热、发电煤耗不准确、波动大。所以计算出来的成本偏离真实的发电成本、供热成本较多,在工程应用中,需要一种简单合理、更接近真实的热电联产机组发电与供热的煤耗分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计算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煤耗和供电煤耗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计算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煤耗和供电煤耗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汽轮机热力特性书拟合低压缸效率与低压缸流量的关系曲线;
步骤二:根据纯凝工况试验报告,利用汽轮机轴端发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对应工况的数据点,拟合出汽轮机轴端功率与机械效率和发电机效率乘积的关系曲线;
步骤三:分别计算给定主蒸汽流量下,纯凝时的发电功率和不同供热功率下的发电功率;
步骤四:计算发电热耗量,并以此为根据计算发电煤耗率;
步骤五:计算供热煤耗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60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