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球磨强化的炼钢废弃物协同治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31439.0 | 申请日: | 2021-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15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赵青;梅孝辉;刘承军;李文杰;姜茂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62 | 分类号: | B01D53/62;B01D53/78;B01D53/83;B01D53/96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赵淑梅;李馨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强化 炼钢 废弃物 协同 治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球磨强化的炼钢废弃物协同治理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碳捕集系统和碳氮气体分离收集系统顺次连接。利用钢铁冶金渣为碳捕集原料,协同冶金废气、冶金废水进行碳捕集反应,在兼顾碳减排的同时,实现冶金废气中CO2与CO和N2的高效低成本分离,整个过程无需外加热源。本发明打破现有的冶金废渣直接碳捕集工艺中,由产物膜包覆引起的碳酸化反应速率及反应程度低的难题,兼顾钢铁企业各种废弃物的协同治理,对实现钢铁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减排及碳捕集技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球磨强化的炼钢废弃物协同治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工业作为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的重点行业,面临冶金生产过程中冶金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现状,其协同治理对于实现钢铁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巴黎协定》和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实现末端CO2的低成本减排已成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难题。另外,CO和H2是冶金废气中另外两大主要成分,利用冶金废气制备醇类和烯的化工产品具有极大的潜力优势,而限制钢化联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成本的气体分离技术。因此,利用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冶金废渣与废水捕集冶金废气中的CO2,不仅可实现了废弃物的协同治理,还可为废气中CO和H2的低成本分离创造条件。
目前,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海洋封存法、地质封存法以及矿物封存法。其中,矿物封存法由于其碳酸化产物(碳酸盐)稳定,无需长期监测CO2遗漏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冶金废渣具有较高含量的CaO及MgO,且体量巨大,距离废气排放点近,是规模化捕集CO2的良好原料。直接法碳捕集由于其操作简单、流程短、设备成本低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规模化应用前景。但在直接法碳捕集过程中,生成的碳酸化产物层会覆盖在未反应核表面,使得气体的扩散成为限制性环节,导致冶金废渣利用率低,碳捕集效率低。
针对冶金废渣在直接法碳捕集过程中产物层的阻滞行为,发明了一种用于冶金工业机械强化直接碳捕集系统与方法,球磨作用的引入旨在剥离碳酸化过程中产物层的包裹效应,持续将未反应界面暴露于冶金废气中,并通过锤砸和挤压增加冶金废渣颗粒的反应活化位点,以实现钢铁企业废弃物的协同处理及绿色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冶金副产物直接法碳捕集过程中,碳酸化产物层的产生阻碍碳捕集反应进行的这一技术瓶颈,发明了一种基于球磨强化的炼钢废弃物协同治理系统及方法,该方法和系统不但可实现冶金企业废弃物的协同处理,同时兼顾CO2的规模化捕集、封存及利用,为后续冶金废气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球磨强化的炼钢废弃物协同治理系统,包括碳捕集系统和碳氮气体分离收集系统顺次连接;
所述碳捕集系统包括四个立式振动球磨反应器(Ⅰ1、Ⅰ2、Ⅱ1和Ⅱ2)、气体传输管道、液体传输管道、液体流量控制计、气体流量控制计、CO2浓度检测仪、电脑智能切换系统、圆形滑轨、振动筛;所述碳氮气体分离收集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碳氮气体分离室、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机、气体冷凝装置和储气罐。
所述碳捕集系统包括立式振动球磨反应器组相互配合使用,所述立式振动球磨反应器先进行垂直振动,再沿圆形轨道加速旋转后,再启动垂直振动,循环进行碳捕集反应;所述立式振动球磨反应器包括不锈钢罐体和不锈钢球,不锈钢罐体内装有冶金渣和不锈钢球体,当立式振动球磨反应器的不锈钢罐体振动或转动时,罐内的冶金渣及不锈钢球随不锈钢罐体的运动而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14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