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锚式管道接口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35678.3 | 申请日: | 202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72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来;王浩;刘长森;杨传花;陈同玉;李超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铭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5/10 | 分类号: | F16L25/10;F16J15/10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胡朝冰 |
地址: | 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接口 结构 | ||
一种自锚式管道接口结构,包括管道本体,管道本体一端为承口端,相接管道的插口端插入该承口端内,自承口端的端面起依次设置有圆珠安装口、圆珠槽、定位槽,圆珠槽内装有圆珠,相接管道的插口端外壁面设有刚性环,圆珠位于圆珠槽外侧槽壁与刚性环左侧之间的容腔内并能够与刚性环左侧角部抵接,定位槽位于刚性环右侧,内部设置有密封胶圈,承口端端部与圆珠安装口相对的下侧对应设置有拆卸口,圆珠可通过该拆卸口卸载,刚性环焊接在相接管道的插口端外壁面,待焊接部位优选开有能够容纳焊料的倒角或焊接槽,优选在刚性环左侧角部开出分力槽。本发明进一步简化了操作,畅通了圆珠滑落通道,减少了装配后的受力集中,全面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自锁防脱密封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接口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锚式管道接口结构,可适用于铸管管道的接口连接。
背景技术
水力、电力、市政等工程事业所采用的长距离输水管道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克服各种复杂地况,在连接口需要承受较大拉力时,对管接口的连接方式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市面上用的最多的是仅靠密封圈紧紧挤压在承口和插口之间的连接方式,这种方式承受拉力较小很容易脱开,而通过法兰连接的外自锚式接口结构安装复杂,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承受的拉力也很小。
为了满足管道在特殊地势需要承受较大拉力时的防脱需要,包括本申请人在内的国内厂家逐渐开始开发一种圆珠自锁式的管道接口结构并形成相关专利成果,《中国专利公报》较早披露的涉及圆珠自锁式的管道接口结构的专利成果例如申请号为“202010666487.2”、发明名称为“铸管自锚接口”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日2020年9月15日),该专利原理如附图14和图15所示,施工时将一根铸管的铸管插口1-5插在另一根铸管的铸管承口1-1内,通过止环1-3顶在钢球环槽1-6的里端,密封圈1-2被挤压在铸管承口1-1内孔和铸管插口1-5外壁面之间,然后再通过钢球进口1-7将钢球1-4装入钢球环槽1-6内,钢球1-4和止环1-3处于钢球环槽1-6内,实现两根钢管的自锁。
圆珠自锁式的管道接口结构相对于传统锁定结构虽然操作更方便,也能够很大程度地满足拉力工况下的防脱需要,但在验证和施工中也发现其仍然存在影响施工效率的因素,例如前述“铸管自锚接口”构造中,钢球1-4通过位于铸管承口1-1顶端的钢球进口1-7装载,通过重力下落,如果在施工中出现因安装问题需要将两个铸管解锁的情况,需要旋转已经装配好的铸管使钢球进口处于底部才能取出钢球,而此时铸管通常已经无法旋转或者即使允许旋转,操作起来也非常困难,工人操作时选错钢球规格需要取出重装时同样面临这种情况。
施工中面临的另外的问题是钢球1-4的安装不畅问题和大拉力下铸管接口端受力集中问题,在装载钢球时,如果两个铸管轴向水平度或径向平行度尚没有调好,对接面上的钢球滑落通道可能出现局部狭窄,这时候由于止环1-3是焊接于插口外壁的,在钢球的滑落通道角部存在堆积焊材,一旦焊材局部堆积过高就直接阻碍了钢球的顺利滑落,位于止环1-3另一侧的堆积焊材则可能会阻碍铸管插口1-5刚刚插入铸管承口1-1时止环端部无法贴近钢球槽1-6的竖直壁面,同样会导致钢球滑落通道变窄。另外,钢球1-4与止环1-3的单点抵触不但可能是钢球滑落通道不畅的因素,也是铸管接口端受力集中问题的原因,铸管接口端受力集中可能会因铸管承口1-1受到来自钢球的向外的挤压力过大、而铸管插口1-5受到来自钢球的向内的挤压力过大而降低密封圈1-2的密封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锚式管道接口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自锚式管道接口结构的功能,提高施工效率和自锁、防脱、密封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铭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铭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56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海洋真菌次级代谢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垃圾渗滤液处理排放工艺